只有21岁的它,何以成为重庆“四普”最年轻的新发现
2025-07-05 16:51
在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的浩荡画卷中,一段镌刻着当代奋斗史诗的绝壁“天路”,以其震撼人心的身姿跃入文物普查队员们的眼帘。
7月5日,在重庆“四普”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圆满收官,第三阶段工作全面铺开之际,一份沉甸甸的普查成果清单也随之呈现:25908处“三普”文物得到细致复查,更有3000余处承载着巴渝独特基因的新发现文物破土而出,显著提升了重庆的文化辨识度。
在新发现文物线索中,巫山县下庄村那条由村民在悬崖上用血汗和七年光阴硬生生凿出的8公里“天路”——其最险要的鸡冠梁路段,被正式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由此,它也成了重庆“四普”新发现里,最年轻的新发现文物线索。
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庄“天路”的入选,不仅因为它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因为其上铭刻了一段鲜活的时代精神,嵌入了重庆的文化记忆与历史年轮。
▲下庄“天路”鸡冠梁路段。受访单位供图
绝壁凿通途让公路成为时代的印记
建成于2004年的下庄“天路”鸡冠梁路段,何以成为代表近现代重要史迹的不可移动文物?
重庆市与巫山县两级“四普”办经反复实地勘察、深入研讨与严谨论证,结论清晰而有力——
它首先是一部凝固的时代典型。鸡冠梁路段两侧悬崖壁立千仞,最窄处不足10米,形成摄人心魄的“一线天”。村民们在村支书毛相林带领下,于1997年至2004年历时7年,硬生生地在这绝境中凿出通途。其形态迥异于当今农村道路宽度不低于3.5米的标准,恰恰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山区沧桑巨变无可替代的见证。
下庄“天路”不仅是西南山地乡村道路建设的缩影,更完美诠释了传统民间智慧与现代筑路技术的融合共生。
下庄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将现代道路科学技术与民间经验智慧结合在一起的具体实践。下庄村地属峡谷型喀斯特山地区,四周绝壁环绕,被“锁”在巨大的“天坑”之中。
道路修筑随山就势,蜿蜒崎岖,形成“挂壁公路”。为节约成本,下庄村民就地取材,把从岩壁上凿下来的石头作为道路的堡坎石,采用片石堆砌扩展道路宽度,没有水泥就用泥巴回填缝隙,毫厘必争、一点一滴地“抠”出一条路。
鸡冠梁路段与山势浑然一体,展现了交通工程与环境有机结合的壮美场面,与村落民居、田园风光相互依存,道路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依据“四普”不可移动文物关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认定标准,该路段不仅是“具有时代特征并在一定区域范围具有典型性的”,同时兼具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
▲鸡冠梁施工现场(标记处为施工的村民们)。受访单位供图
叩石垦壤处成为一座自立自强的精神丰碑
鸡冠梁路段的价值远不止于物理形态,它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不甘落后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
曾经的巫山县下庄村几乎与世隔绝,山大沟深、交通阻隔、边远贫困,一些高龄老人一辈子没出过村。在村支书毛相林的带领下,下庄人历经7年艰辛,终于打通了与外界顺畅沟通的第一条路,下庄村到县城的时间由2天直接缩短到一个半小时。这段路见证了一代下庄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自立自强改善自然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珍贵历史;为巫山县竹贤乡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段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承载着一段不甘命运、战天斗地的精神史诗
这段挂壁公路,是下庄人发扬愚公精神、以血肉之躯改善生存环境的铁证。它见证了基层党组织如何凝聚民心,引领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壮阔征程中,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以自立自强之姿,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亲手开创美好生活的壮丽篇章。其蕴藏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早已融入时代洪流,化为永恒坐标。
▲下庄“天路”全景。受访单位供图
下庄“天路”正在为乡村振兴不断赋能
下庄“天路”的打通,如同为村庄注入蓬勃血脉。路通财通,下庄村经济腾飞,村民生活与人居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2024年,下庄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22000元,是修路前人均300余元的70多倍,村中70%的家庭拥有了轿车。
至此,昔日的穷乡僻壤,蝶变为精神高地与研学热土:它跻身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成为中国三峡党性教育教学基地、“大思政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专题实践教学基地、重庆市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仅2024年,下庄党校便培训3009人次,接待研学团队9批次,“天路”现场教学更达227场次。
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鸡冠梁路段纳入重庆“四普”新发现文物名录,正是为了更深层地开掘与阐释这条“天路”承载的厚重历史与人文价值。此举旨在弘扬那永不褪色的脱贫攻坚精神,强力助推下庄深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实践,使这条用血汗浇筑的道路,成为传承中华美德、激发奋进力量的课堂。
据悉,接下来,重庆市“四普”办将继续秉持“应查尽查、应保尽保”原则,在普查中同步推进保护,并着力推动普查成果有效转化。
通过“四普”这扇窗口,重庆的故事将被持续生动讲述,巴渝文化的名片将被不断擦亮。更多像下庄“天路”这样兼具“西部领先、全国进位”特质与鲜明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将从历史深处走来,照亮山城未来。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