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布“五一”出行提示:对旅游乱象“零容忍”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韩毅

2025-04-27 22:23

“五一”假期将至,重庆这座充满魅力的8D魔幻城市,正以热情姿态喜迎八方来客。为保障游客在渝旅游期间的合法权益,4月27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旅游出行提示,对旅游乱象“零容忍”。

这份旅游出行提示内容为:

警惕虚假宣传,选择正规产品

个别旅行社、科技公司或个人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发布“0元玩转重庆”“超五星酒店免费住”等虚假信息,诱导游客签订低价合同后强制或变相强制消费。

应对建议:一是核实资质。通过“天眼查”等App核实旅行社信息,要求其提供《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二是留存证据。对宣传页面、客服承诺进行截图或录屏,避免口头约定。如遇“纯玩无购物”“不满意全额退款”等承诺,要求在合同中明确标注。三是理性消费。对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产品保持警惕,谨防“低价陷阱”。

警惕行程缩水,维护游览权益

个别旅行社或导游擅自减少景点、增加购物点,以及擅自缩短游览时间、延长购物时间。

应对建议:一是签订规范合同以及自愿购物补充协议。仔细核对行程单和补充协议,明确景点名称、停留时间、购物次数及时长等细节。如遇“赠送景点”,需确认是否为自费项目或购物店。二是加强途中监督。随身携带行程单,关注时间安排,若发现行程变更或时间异常,及时向导游提出异议。三是注意证据保存。留存合同、行程单、缴费凭证、购物小票,以及与旅行社或导游沟通记录等,以便后续维权。

警惕诱导消费,拒绝强迫购物

个别导游或购物店销售人员通过“威胁离团”“洗脑式话术”等手段诱导、变相强迫,甚至强制游客购物。

应对建议:一是警惕话术陷阱。切勿轻信“收藏增值”“政府补贴”等宣传用语,不被群体消费氛围裹挟,理性判断商品实际价值。二是面对导游或销售人员以“不购物影响行程”等威胁性言论,或利用“道德施压”等洗脑话术,保持冷静,坚决拒绝不合理消费要求。三是留存关键证据。遭遇强制、诱导购物时,尽可能采取录音、录像、拍照等方式留存证据。

警惕串通宰客,慎选交通工具

少数出租车、“黑车”司机与旅行社勾结,以“本地人推荐”“政府所属企业”等名义诱导游客到特定旅行社报团。

应对建议:一是杜绝“黑车”。优先使用“滴滴出行”“高德打车”等平台叫车,避免乘坐无标识的“黑车”。二是警惕推荐。对司机推荐的“内部团”“特价团”保持高度警惕,对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产品保持理性判断。三是留存信息。记录好乘坐车辆的车牌号,以便后续执法部门调查。

此外,若您在游玩途中遭遇消费纠纷、服务质量问题,请保持冷静,理性维权。您可在第一时间向景区游客中心、酒店前台、旅行社预留投诉电话反映,要求及时处理;也可拨打政务热线电话“12345”进行投诉。投诉时要明确诉求,整理好支持自己投诉主张的证据。对投诉调解不成的,可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将加大节日期间市场巡查和执法检查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全力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山水之城、梦想之都——重庆,期待您的到来!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兰世秋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