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温柔的艺术力量,抚慰疲惫焦躁的心
2025-04-17 20:53
情绪价值,是近来社会上频频出现的热词。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无形的压力如影随形,人们都希望身边有一位能提供高情绪价值的“小太阳”,让人如沐春风,心情随之变好。
那么,如何培养一位高情绪价值的人呢?4月16日,“美育润心·少年向上”项目——重庆市渝北区音乐美术教师艺术疗愈专项能力提升培训在渝北龙兴实验小学举办。活动汇聚全国顶尖专家团队,通过理论指导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助力教师掌握艺术疗愈技能,用温柔的艺术力量抚慰疲惫焦躁的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理论培训现场。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随着艺术疗愈的功能不断被发掘,其以独特的魅力与疗效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
事实上,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关于运用五音疗疾的记载,展现了中国古人对艺术与身心健康关系的深刻认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也与艺术疗愈的内在精神不谋而合,为其注入了东方韵味。
“所谓艺术疗愈,是植根于创造性表达,在艺术学与心理学双重视角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疗愈艺术语言和方法。它通过艺术活动,在过程中实现疗愈,追求过程的愉悦,不过分关注作品的审美性,是一种非语言治疗的交流形式。”培训上,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谭晖以《美育浸润行动中艺术疗愈的实践路径》为题作主旨报告,为受训老师打开了艺术疗愈的新世界。
▲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谭晖作主旨报告。受访者供图
在她看来,艺术疗愈的路径是:第一步,通过艺术活动分析对象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况;第二步,通过艺术活动有针对性地促进对象心理成长,协助对象解决心理问题;第三步,在自我表达过程中,学习基本艺术活动的技巧和方法,进而获得创造的成就感。
她认为,通过运用视觉、触觉等感官的非语言表达,艺术疗愈可以跨越内心世界与外界之间的鸿沟,鼓励个体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尽情宣泄情感、重建全新自我。
培训中,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教授张永红分享《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浸润式艺术疗愈:赋能成长,激活学生正向心流》,深入剖析艺术疗愈的教育价值;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刘潇林则以《音乐疗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为题,展示了音乐疗愈的原理。
“艺术疗愈,以艺术的温柔力量,抚慰着人们疲惫焦躁的内心,必将为更多人带来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与助力。”多位受训老师纷纷表示。
本次培训以“美育润心·少年向上”为核心主题,紧密围绕“美育与心理健康”相结合的跨学科融合教育,除了理论讲授,现场还举行了实践培训。
受训中的音乐教师,参与了“空灵音乐疗愈”工作坊,学习运用节奏、身体打击乐等工具,进行音乐疗愈。
▲实践培训现场。受访者供图
美术教师参加了“艺术疗愈”工作坊,学习了涂鸦、趣味扭扭棒、黏土手工、非遗纸花、立体衍纸和手指粉彩六项艺术疗愈实践项目,并沉浸式进行了艺术创作,体验了身心疗愈的过程与效果。部分教师还参与了“脑波测试”实验,通过实时数据分析验证了艺术疗愈的实际效能。
渝北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鄢小玲表示,美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帮助学生释放压力、陶冶情操、塑造品德的重要途径。本次培训提高了音乐美术教师艺术疗愈的能力,必将为学生们的心灵成长提供更加温暖的支持。
智慧美育研究院院长唐小慧表示,本次培训是智慧美育探索“五育融合”的创新实践,也是助力渝北区打造“炫彩体艺”“阳光心育”等标志性工程的重要举措。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育者的共同担当,通过“美育+心理健康”的跨学科融合,赋能教师成长,让美育课堂成为学生情绪疏导的港湾。未来,智慧美育也将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助力美育润心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贡献力量。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