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入境游首站城市③|服务再升级,让国际游客来得方便、游得舒心
2025-03-28 19:07
“枪声就像在耳边擦过,炮弹几乎‘震翻’座椅,旋转舞台让演员的微表情清晰可见……太震撼了,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3月27日晚,走出重庆1949大剧院,马来西亚游客吉娜意犹未尽,对剧院的演出更是大加赞赏。
她坦言,自己的中文是“半吊子”,起初还担心“看不懂”,走进剧院后才发现,标识系统、宣传海报等上面均有英语文本,可以满足她“丝滑”观剧。
▲重庆1949大剧院,《重庆·1949》红色舞台剧正在上演。(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孙凯芳
针对入境游客,打造“语言友好型”剧院,是重庆1949大剧院今年国际化升级的一大举措。自去年12月17日我国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新政以来,该剧院已接待外国观众近2万人次,让红色舞台剧绽放出了国际化新魅力。
事实上,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长江三峡游轮、武隆喀斯特旅游区等5A级景区,以及我市4星级以上酒店等涉旅场所,均可以让入境游客“无障碍”畅游。
抢抓市场“C位”,打造入境游首站城市,让国际游客来得方便、游得舒心,来了还想再来,服务再升级是关键。为此,重庆是否存在短板,如何再发力?连日来,记者做了调查。
“进得来”:
通关“零延时”、口岸签“一网通办”
鲲鹏展翅,蓄势腾飞。
3月28日上午,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关键落子——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正式开启为期三天的试运行,首日共420余名旅客体验了这一蕴含“两江汇流、鸿鹄展翅”地域元素的我国中西部最大的单体卫星厅。
这也意味着,重庆已形成“3座航站楼+1座卫星厅+4条跑道”运行格局,能满足终端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0万吨、飞机起降量58万架次的运行保障需要,为重庆入境游“进得来”提供了硬支撑。
除了硬件条件外,面对入境旅客人数爆增,重庆海关也以专业、高效的服务积极回馈海外旅客赴渝热情。
▲3月28日,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正式开启为期三天的试运行。受访方供图
为提升旅客通关效率,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海关以科技赋能,加快推进空港口岸智慧旅检建设,在卫生检疫通道集成了无感红外测温、核辐射监测、旅客信息自动识别和风险拦截等多项功能,无异常旅客可直接放行;在托运行李分拣处和手提行李查验通道,配置先期预检X光机、高速CT机和远程判图设备,综合运用先期机检和智能审图技术,节省旅客搬运行李和等待时间,为旅客带来“免排队、免搬运”的便捷通关体验。
同时,江北国际机场海关还积极优化旅客通关动线,在旅检现场配备智能查验设备,并通过新增随身行李查验通道、增配便携式翻译机等举措,为入境旅客提供“零延时”通关服务。
“通关便捷又高效,十分顺畅,节省了很多时间。”新加坡游客李俊熙对此赞叹连连。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外国游客入境的便利化水平,去年7月,我市还在全国率先上线了“‘文化·惠游重庆’——入境游口岸签‘一网通办’”应用。
该应用采用OCR技术采集护照信息,利用科技手段替代人工录入的方式,通过互联网登录,填报入境旅游团团队信息,全流程线上完成,实现口岸团签申请“只跑一次”目标,极大地节约了旅行社的工作时间和经济成本,有效提升了信息录入准确率,大大方便了外国旅客来渝观光旅游。
“这个应用设计得非常好,体验感也很好,采集信息的准确率和效率大幅提高,提交申请的时间减少,工作量大幅下降。”我市多家旅行社负责人表示。
“游得好”:
提升交通、支付、住宿等服务便利化水平
除了“进得来”外,对于游客来说,“游得好”更能提供情绪价值,是“下次还来”的关键因素。
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楼大厅就设置了多语种服务台,英语、韩语、日语等多国语言标识清晰可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新加坡客人办理多语种语音导览。
为更好地服务外籍游客,该馆在预约系统、导览设施、标识系统三大板块进行升级——官网同步开通中英双语版本,开放时间、特展信息一键触达;支持护照及外国人居留许可在线预约,现场扫码快速核验;馆内关键点位配备中英日韩西法六6种语言导览标识。
此外,该馆还设置了专职英语讲解员,并高校合作招募了多语种志愿者,日均可提供逾百小时人工导览服务,还特别开设了“文化问询角”等,构建出多维服务体系、打造出特色展览矩阵、策划了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跨越国界,奏响文明互鉴的华彩乐章。
▲来自巴基斯坦的游客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里拓印的自己的生肖蛇。
作为重庆入境游拳头产品的长江三峡游轮游,更是在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方面探索了40多年。
3月8日,焕新升级的重庆文旅集团所属黄金游轮旗下高端产品——“长江奇迹”号游轮首航。该船不仅在船体设计、装饰风格等方面让人眼前一亮,还采用了众多先进技术,包括噪音低的静音罩技术、液态升降烟囱等,能够确保游客在旅程中有更加安静、平稳、舒适的休闲游玩体验。餐饮上,该船的餐厅由名厨掌勺,可提供东、西方不同口味的美食,让游客“一站式”品尝到全球美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船配备的船员数量与乘客数量(核准载客数)的比例高达1:1.93,即每名船员(含服务员)服务不到2名游客,在所有长江游轮中名列前茅,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细致的管家服务,无论是行程规划、客房服务,还是餐饮预订、岸上观光,每一个细节都能做到极致,可谓重新定义了高端游轮旅游的新体验。
不过,在走访中,记者也发现,除了较高品质的涉旅场所,我市城市公共空间的国际化服务水平尚存在一些堵点、难点。如,部分景区门票预约,麻烦不说,有的还找不到外国护照的预约选项;大部分餐厅不提供双语菜单、培训员工英语、准备西式餐具,难以让外国游客感到“宾至如归”;移动支付、网络订票、共享单车等,在给国人带来便利时,对外国游客却存在“壁垒”;很多酒店均不提供西式菜肴、外币兑换等,难以满足入境游散客化、个性化和年轻化的需求。
可喜的是,针对这些堵点、难点,我市相关市级部门和区县已经行动起来,不断提升入境旅游服务便利化水平。如,去年,为推进支付服务便利化,我市外卡POS机增加部署2550台,完成率153%;增加设立外币兑换点95个,完成率135%。作为外国游客首选地,渝中区已设立离境退税店铺24家,大力发展免退税消费,营造便捷舒心的国际消费环境。在拓展退税商店规模的同时,该区还创新机制,试点了“即买即退”办理方式,境外游客在试点退税商店购买退税商品后,当天即可凭小票和退税单,在店内领取退税款。
“再升级”:
提升综合服务国际化水平
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属性,是衡量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那么,重庆打造入境游首站城市,如何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国际化水平水平呢?
“目前,市文化旅游委、市政府外事办、市经信委、市通信管理局、市公安局等16部门已联合印发《重庆市入境旅游促进计划(2024—2026年)》,坚持问题导向、协同协作、创新发展,着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推动入境旅游工作提质增效。”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3月25日,渝中区半山崖线步道被绚烂的春花点缀,美不胜收。通讯员 王欢 摄
接下来,我市将优化口岸团体旅游签证政策,升级打造入境游口岸团体旅游签“一网通办”项目,简化申请材料并优化办理流程,提升重庆口岸出签效率;探索与上海、成都、广州等城市开展口岸团体旅游签证协作,吸引异地入境游客来渝旅游等。
用好过境免签政策,与周边国家(地区)深化合作,串联与我市开通国际直航的目的地城市,整合推出过境免签产品线路;鼓励旅游企业加大政策宣介和使用力度,优化产品线路。
推动简化通关流程,提升口岸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效缩减入境旅客的通关时间,提高通关效率;积极推动持24小时内国际联程机票、经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过境前往第三国或地区的外籍人员,直接过境免边检手续便利政策早日获批实施。
提升入境旅游航空便捷度和体验感,加快构建通达主要入境客源国家和重要交往城市的直航航线网络,加密航班频次,力争实现欧美主要城市能通达、东南亚主要国家基本覆盖;鼓励旅行社与航空公司合作开通入境旅游包机,设立相关支持奖励政策。
提升出游便利性,进一步便利入境游客持有效证照办理住宿登记、交通出行、电信业务、金融服务、生活消费、文旅场所购票等事务;建立旅馆业境外人员住宿登记容错机制,对境外人员登记有误的,在24小时内允许修改补正;推行外籍人士“一码通行”便利服务。
优化通讯服务,优化入境游客办理境内手机号码业务流程,提升国际漫游服务质量,为入境游客使用移动支付等服务提供基础支撑;提升电信业务窗口服务水平,持续开展外语培训;结合入境游客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强化电信业务在线办理能力,实现常用电信业务线上办理,持续提升数字化服务便利度。
提升支付便利性,聚焦“食、住、行、游、购、娱”等场景,按照“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工作思路,确定重点场所及重点商户名录,推动受理境外银行卡,不得拒收人民币现金,便利消费者自主选择支付方式;鼓励重点场所增设外币兑换机构和服务设施,提升外币兑换服务水平,增加可兑换币种,加强业务培训;丰富移动支付产品;相关领域结合实际将商户银行卡受理情况、现金支付服务情况纳入相关服务质量评价范围。
此外,我市还将改善购物环境、推出语言无障碍行动、推动文旅场所国际化提升、推动国际旅游人才培养、搭建国际化旅游服务平台、加强安全应急服务管理水平等,提升服务国际化。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