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光|从邂逅到守护,“鸟中大熊猫”12年重庆越冬之旅的背后有他们→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晟 罗伟 李雨恒 通讯员 刘远扬

2025-01-10 20:08

冬日的河面上,一群野鸭成群结队地围堵着河里的鱼儿,扑腾的羽毛击溅起成串晶莹的水花,几只白鹭火速从它们身旁飞掠而过,用长长的黑喙抢食着包围圈里的鱼儿,而在它们捕猎的身影旁,一双鸳鸯结伴游过河面。

这是每年10月到次年3月都会出现在重庆江津区綦河里的美景,但这番美景的主角,不是雪羽翩翩的白鹭,不是交颈相伴的鸳鸯,而是那群曾被人们叫作“野鸭子”的水鸟。

▲江津西湖镇荔枝坪河坝,一只秋沙鸭贴水飞行,姿态优美。记者 罗伟 李雨恒 通讯员 刘远扬 摄

一群“野鸭子”为啥会是主角?因为看上去不起眼的它们,就是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

今年1月,恰是它们被科学记录现身重庆的第12个年头。

12年前的冬日,生物学家踏遍了河流两岸,终于在重庆找到了中华秋沙鸭驻留的身影。

12年后的冬日,在中华秋沙鸭的越冬栖息地,一个个保护牌矗立河岸,一支支巡河队日夜保护着这群珍贵的“客人”。

12年间,几个人的守护变成了一座城的相知。

12年间,中华秋沙鸭不远千里如期到来的身影也越来越多。

从偶然一瞥到如约而至,重庆这座城和中华秋沙鸭以綦河为媒,共绘出了一幅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美景。

踏遍綦河两岸终于找到“国宝”身影

翻开2013年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4页图文并茂的论文,记录下了中华秋沙鸭在重庆首次现身的珍贵资料。

12年过去,论文的纸页已经泛黄,但这段珍贵的记录,却清晰无比地刻在了论文第一作者、重庆自然博物馆研究馆员洪兆春的脑海之中。

“江津人老谭,就是他拍下了河里中华秋沙鸭的第一张图片。”虽然时隔十余年,但回忆起彼时的人和事,洪兆春依然脱口而出。

重庆与中华秋沙鸭的首次相遇,在洪兆春看来,无疑是一场机缘巧合。

“我至今还记得,2012年12月,摄影爱好者老谭发到摄影群里的一张图片引起了我的注意。”洪兆春说,当时老谭在群里笑言自己“拍到了几只很漂亮的野鸭子”,而正是这句话,吸引了所有群友的眼光。

“漂亮的野鸭子”?从事动物分类研究多年的洪兆春放大了手机里的图片,反复看了几分钟后,她冲向了自己的书柜。“它们不是野鸭子,它们应该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

经过反复比对,洪兆春肯定了自己第一眼的判断,没错,“野鸭子”就是中华秋沙鸭。

栖息在东北山林中的中华秋沙鸭来重庆越冬了?

怀揣着问题,洪兆春和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彭丽宇开着车就冲到了江津河边。

“我们从綦河进入江津的上游两岸开始寻找,可以乘船的地方,我们就雇船缓行观察,在靠近道路的河边,就乘车慢慢巡查河道,在远离道路的河段,就沿河步行寻找。”数天时间里,两人寻遍了73公里长的河岸线,但都未曾看见这群宝贝的身影。

▲巡护队员在綦河边观察秋沙鸭的动态。记者 罗伟 李雨恒 通讯员 刘远扬 摄

直到2013年1月,再次驱车前往綦河寻觅的两人,终于在河边的野草间,看到了正在悠然游动的中华秋沙鸭。“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心跳都要停止了,不是掉队的一只,它们是一群。”

这意味着什么?

洪兆春说,这意味着,这群中华秋沙鸭是有计划地来到綦河越冬,而不是因为脱离大队伍偶然来到重庆。

“7只啊,整整7只啊,它们有雄有雌,甚至还有亚成年体。”

2013年3月,经过两个月持续不断地观察,以洪兆春为第一作者撰写的《重庆江津冬季中华秋沙鸭初步调查》正式发表,至此,重庆有了中华秋沙鸭的第一份科学记录。

綦河边立起了第一块民间保护牌

中华秋沙鸭来重庆越冬了。面对这群贵客,我们该怎么款待?

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了解中华秋沙鸭的保护措施!

在找到中华秋沙鸭来重庆越冬的身影后,彭丽宇回到了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孩子们中间开始普及中华秋沙鸭的保护工作。

“重庆多了一种‘国宝’,这个‘国宝’甚至比大熊猫还稀有。”彭丽宇带回的消息立马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于是,每周的中华秋沙鸭探访多了一群新成员,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加入了观察保护中华秋沙鸭的队伍。

▲江津西湖镇荔枝坪河坝,10多只秋沙鸭在此栖息。记者 罗伟 李雨恒 通讯员 刘远扬 摄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保护行列中来?孩子、老师和家长们动起了脑筋。

宣传,多途径宣传中华秋沙鸭的珍贵。

为了让科普知识更加活灵活现,2013年,老师和学生们专门编排了名为《寻找新的家园——中华秋沙鸭迁徙故事》的舞台剧,将中华秋沙鸭的故事搬上了舞台。

“中华秋沙鸭顺长江水往上飞,穿过两江交汇处,发现了綦河,一条汇入长江的幽静小河,这多像曾经的桃花源啊。”在孩子们的生动演绎下,中华秋沙鸭的科学保护知识“润物细无声”。

而这一演,从重庆演到了全国,甚至演到了世界——这台舞台剧在2013年的环球自然日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

仅演舞台剧还远远不够。

为了更便捷地宣传保护中华秋沙鸭的知识,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们的指导下,将中华秋沙鸭的珍贵程度以及保护措施一个都不少地绘制在了自制的宣传牌上。

于是,在中华秋沙鸭栖息的綦河边,立起了第一块民间宣传牌。

“小手拉大手,大手牵朋友。”重庆有了中华秋沙鸭的消息开始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保护的行列中来。

2015年,中华秋沙鸭的故事被编入了巴蜀中学的校本教材,老师们开始在课堂上系统地为孩子们讲解国宝故事。

2016年,江津中小学的老师们,开始在学校里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宣传家乡的新宝贝。

2018年,一个个生态研学团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綦河两岸,以中华秋沙鸭为主题开展研学。

中华秋沙鸭的到来,为重庆青少年打造了一堂保护自然的青春课堂。

“野鸭子”变成了“不得了的宝贝”

土生土长的郑军,自8年前江津区林业局牵头成立秋沙鸭保护巡护队以来,便一直担任队长。他和队员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年从11月秋沙鸭飞来到次年3月份离开,重点负责对其栖息环境进行巡护,确保其不受外界干扰,安全越冬。

“尽管政府部门近年来加大对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治理力度,但仍有少许法律意识淡薄的人,对綦河生态造成破坏”。郑军介绍,江边违规垂钓和捕鱼,对秋沙鸭生存环境威胁最大。河道里撒下或遗留的渔钩和渔网会对野生鸟类带来极大危害。曾经就有秋沙鸭因为被渔钩钩住造成严重,后来多亏巡护队员及时解救方才存活放生。

为此,巡护队将辖区23公里河段分摊给6名队员,分片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护,同时加大对沿河村民及过往人群的宣传,让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江津西湖镇綦河边上,郑军带着队员仔细查看秋沙鸭的生活环境及种群数量。记者 罗伟 李雨恒 通讯员 刘远扬 摄

郑军说,他和巡护队员是綦河沿岸的村民,都是因为对中华秋沙鸭的热爱才自愿加入巡护队的,虽然辛苦,但没有人抱怨。

“原来西湖镇的居民们说起中华秋沙鸭,都是用‘野鸭子’代指,但是现在你来到西湖镇,随便问一个居民河里的鸭子是啥种类,他们都会告诉你,这是一群‘了不得的宝贝’。”郑军说,在如今的西湖镇,每到冬季,居民们呼朋唤友来家里看“宝贝鸭子”已经成了常态。

为了让来到江津越冬的中华秋沙鸭不愁食物,江津区林业局还在綦河贾嗣镇、西湖镇段设置了5000平方米的人工鱼巢,专门为中华秋沙鸭提供丰富的鲜活饵料。

据江津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专门的鱼巢每平方米可产鱼苗2000尾,总计可产一千万尾鱼苗,对綦河的鱼类生态和中华秋沙鸭的保护都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长江綦河江津段已被列入候鸟重要迁徙通道,为更好记录中华秋沙鸭的生活规律和习性,保证中华秋沙鸭舒适越冬,政府部门已对该流域进行实时监控,在河两岸安装监控云台7个,安装固定宣传标牌20块,语音提示杆6根,介绍秋沙鸭保护的重要性,明令禁止非法捕猎、杀害、收购、运输、加工和出售。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