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李立峰|用书香致敬岁月——书博会散记
2025-07-29 07:13
时隔18年,全国书博会再次落子山城。重庆,一时间汇聚了全国最浓郁的书香。同一时段,数场讲座同时开讲。全国各地的作家从字里行间走到读者面前,讲述成书之道,分享写作甘苦。这让爱书之人、爱写之人,如饮甘露,如沐春风。
置身其间,方知何为书山学海,何为学富五车。各大出版社精锐尽出,精品力作琳琅满目,让读者一日之内尽览天下好书。更有作家的亲笔签售,这样难得的机会,打着灯笼都难找。
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顿觉生命有涯、书海无涯、知识无疆,一种谦卑与平和之情油然而生,仿佛与世界达成了一种和解。同时,也会更加珍惜有限时光,勤于开卷,笔耕不辍,争取为人类的智慧之海,奉献上自己的一滴水。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首席记者 龙帆 摄
如果你恰好是知名作家,几天连续串场,从早到晚,脑子高速运转,就连最能说会道的人也难免语塞,甚至断片。这群聪明的大脑之间的碰撞,让智慧的光芒闪烁,却也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应变能力和人生阅历。有没有海量阅读、丰富阅历、深层思考,读者是看得见、也感受得到的。
作家不仅要会写书,更要会读书。假如你写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优秀的作家,应该是一条河。经典为我们提供了示范和指引。一部经典的完成,往往是作者、读者、评论家、时间共同完成的。
名家所到之处,读者蜂拥只道是寻常。一些平凡英雄的现身,同样迎来阵阵掌声,令人心头一暖。
这是这个时代全民阅读与写作热情奔涌的生动注脚,印证着书写源于生活、高手来自民间、人民创造历史的文化自信。
当碎片化阅读充斥屏幕,一些智慧的人已经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人重拾深度阅读的仪式感,重新开始梳理情绪、记录当下、想象未来。
那些留下光亮的打工诗人、种地作家、民工作者,都成为这个时代阅读与写作深入人心、生命蓬勃的有力见证。
我还看到了暖心的场面:一位男子推着装满新书的推车匆匆走过,几本精装书从推车里滑出来,散落在地上。他没注意到,依旧快步往前走。一位白发老人弯腰捡起书,颤巍巍地追上去,把书递给他说:“小伙子,书可都是宝贝。”男子愣了一下,连忙道谢,老人摆摆手说:“谢啥,同是爱书之人。”
▲阿来在为读者签名。(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
阿来给读者签名的时候,人多到看不到头。他一直埋头签名,奋笔疾书。前面的孩子说,“阿来的手怕是都要签酸了。”轮到我时,我向他致意:“感谢您的精彩分享,辛苦了!”阿来闻声抬起头,目光温和,对我点头微笑。
走出书博会大厅,投入热辣滚烫的重庆。天空比大海辽美,头脑比火锅沸腾。
书博会是一场流动的文化盛宴。那些在讲座中收获的感悟,在书页间遇见的温暖,在交流中碰撞的思想,终将沉淀在岁月里,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
如同重庆的山水总在时光里流转,书香也会在岁月里沉香,让每个与书相遇的人,都能在文字里找到更好的自己。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所有的阅读都是与自己的对话。
这就是书博会的意义——让我们在书香里致敬过往,在文字里期待未来,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因阅读与书写而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愿这缕书香长伴,以笔绘梦,在字里行间,致敬我们共度的星辰大海与岁月悠长。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