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潮·观潮】微短剧踏上进阶路:从野蛮生长到内容提质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兰世秋

2025-07-24 18:55

近日,《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发布。该报告显示,微短剧正踏上进阶之路,呈现出用户拓展、内容升级和题材多样的发展趋势。

微短剧是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

截至今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总规模已达6.96亿。《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显示,微短剧用户以18岁至30岁用户为主力,占比42.5%;40岁至59岁用户占36.7%;60岁以上用户达15.8%,并呈增长态势,基本上覆盖了各个年龄段。

“根本停不下来!”“剧情上头。”“一不小心就入坑。”国内微短剧从2021年开始兴起,凭借门槛低、成本低、短平快等优势,迅速打开了市场,俘获了一大批观众。

不过,在前期野蛮生长的进程中,微短剧也暴露出诸多弊病。其中,内容同质化问题最为突出,霸总、甜宠、逆袭、重生等套路化题材泛滥成灾。

某部微短剧爆火之后,市场上往往会迅速涌现大量同类型剧目,从故事结构、人物设置,到服化道及台词细节,相互模仿、复制粘贴。

同时,相当一部分微短剧粗制滥造,存在过度娱乐化倾向。部分微短剧出现剧情夸张、悬浮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观众的观剧体验,也对行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为推动微短剧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与行业不断加强监管与规范。

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发布管理提示,对微短剧创作中的不良倾向予以及时纠正。2024年6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正式实施,明确微短剧施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行业内部也在积极加强自律,鼓励平台方建立创作导向审核机制,引导制作方注重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在一系列的举措之下,一批质量优良的微短剧涌现,市场规模也进一步扩大。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大关,首次超越电影票房。

根据《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显示,与2023年前后流行的“爽感”“冲突”“反转”叙事不同,微短剧正在经历从“表达情绪”到“表达情感”再到“表达情怀”的创作升级。

诸多头部微短剧已开始进行叙事风格上的多元化探索,从“爽感叠加+高频反转”的初级阶段,向着具有人文关怀、现实介入、历史厚度的表达方式演进。

如,2025年现象级微短剧《家里家外》,就摒弃了豪门争宠、逆袭翻盘之类的浮夸剧情设置,而是聚焦于百姓的日常生活。该剧以上世纪80年代川渝地区一个重组的四口之家为背景,在温暖的小家故事中体现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该剧在开播72小时内播放量破10亿次,全网话题量更是飙升至40亿,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燎原之重回1938》则填补了悬疑类微短剧的空白。该剧改编自经典话剧《燎原》,剧中,主人公意外梦回穿越至1938年抗日募捐大会现场,在一次次时间循环中,从最初为求生而逃避的普通人,逐渐成长为甘愿牺牲自我、拯救同胞的热血志士。《燎原之重回1938》上线24小时斩获2810万热度。

这些微短剧受到观众的追捧,充分体现了优质内容的市场含金量,更印证了微短剧市场向精品化转型的必然趋势。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齐伟认为,事实上,“短”并不意味着叙事简化,“流行”也不代表思想浅化,市场对“非爽感”内容同样具有一定接受度,微短剧如今正朝着追求更深度情感链接的新大众文艺样态转型。

在内容提质的过程中,“微短剧+”也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微短剧+非遗”“微短剧+普法”“微短剧+文旅”等内容纷纷登场,令微短剧在“短平快”的表达中,展现出较好的现实观照与情感联结力。

以“微短剧+非遗”为例,《舟楫千里号歌来》就以“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为叙事内核,将民间艺术巧妙融入主线剧情。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微短剧的内涵,也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也成效显著。其中,《我的归途有风》是高口碑热播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衍生短剧,延续了《去有风的地方》的田园风格,把乐山的美食文化和故事有机结合,表达主人公回乡创业、归途美好的价值理念,是文旅融合的有益探索。

从野蛮生长到品质提升,通过在内容上的不断求精、跨界融合的积极探索,以及监管与规范的持续加强,我们有理由相信,微短剧将会在2.0时代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多元的视听体验,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吴国红 主编:兰世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