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杨耀健|响器声声揽客来
2025-05-22 11:41
老重庆背街小巷多,离大街远,购买东西不方便。种种消费品,包括食、用、修配,几乎无不取之于串巷小贩。为招徕顾客,除吆喝外,不同行业的小贩还用不同工具,吹打敲击出不同的声音,具有强烈的节奏性和音乐感,居民一听就明白。
先说剃头师傅,他们手持铁制镊夹子,用金属棒从中挑动,发出“呛啷啷”的响声,余音不绝。这东西别名叫“报君知”,是招揽顾客的响器。
其次说游医,他们没有固定诊所,手摇串铃寻觅病家。串铃用熟铁片翻卷打成圆环,内装几粒铁圆珠,随走随摇,发出一连串响铃声,人们听见便知道游医来了。游医也并非全是骗子,他们中的多数人知晓医理,能背诵中药汤头。贫穷人家没有钱去医院或大药房看病拿药,有个小灾小病,只得求助于他们,往往得以好转或缓解。
老城区常听见的还有梆子声。梆子有几种,一种是长约一尺的木梆子,多是卖菜油者使用。卖油郎挑着两桶油到居民区走动,随手用木棍敲打梆子,略停再敲打数下,约定俗成。
另一种梆子较短小,下方装有木柄,敲击时响声短脆,这是卖烧饼、麻花、馒头等小食品的从业者。他们出现在早晨和午后。
其中尤其吸引小娃娃的,是敲着竹梆兜售“梆梆糕”的小贩。他的担子一头装着黄米糕、马蹄糕、艾叶粑等糕饼,另一头装着一口下面生着文火的平锅,将糕饼烤出一层锅巴,香气四溢。“梆梆糕”物美价廉,几个小钱就可选择一块糕点,极受儿童欢迎。
另一种大竹梆,则是报时工具。在没有钟表的早年,每个居民区都有更夫,每隔两小时报时一次。白天与其他竹梆声混合,不觉得,夜深人静之际,便只有报时竹梆在敲响。晚上9点为初更,11点为二更,凌晨1点为三更。万籁俱寂,虽轻轻敲打,四周街巷清晰可闻,本埠人称他们为“打更匠”。
还有一种零食是用响器来吸引顾客的,那就是麻糖,即饴糖。卖麻糖者一边走动,一边用钉锤敲击曲颈燕尾形的铁片,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遇上顾客,这响器又成了切割糖块的工具,犹如石匠凿岩,敲一块下来。倘若分量不够,顾客有意见,那就再敲几片补上。所谓“零敲碎打”的方言俚语,形容卖麻糖最为贴切。
收购金银首饰、珠宝玉器、古玩字画等细软物品的贩子打小鼓。其鼓面碗底大小,以藤皮棍反复敲打,其声可传数十米远。收购家具、旧衣服的小贩敲皮鼓,比小鼓略大如茶杯,鼓面较宽大。他们都被称为“收荒匠”。
“收荒匠”以收购旧货的贩子为多。他们一般都挑着两只箩筐,一边敲小鼓,一边吆喝:“旧锑锅烂铁锅找来卖钱。”“西药瓶子、牙膏皮子佐洋火。”佐是交换的意思,洋火指火柴。也就是收小东西时贩子不付现金,用火柴之类来交换。沿途收购的旧报刊、旧衣服和旧鞋,放在箩筐里挑走。如果收到大件旧家具,就另外去雇板板车来拉。
曾经听说在金汤街的一个“收荒匠”,无意中收到大户人家不要的几个鼻烟壶,看上去成色暗淡,画面也不好。等他带回家用水洗干净,其中一个鼻烟壶盖竟然镶着一小块蓝宝石,晶莹剔透,光彩照人。他去珠宝店卖掉,挣了一大笔钱。
卖针头线脑、香粉头油及小百货的从业者,使用拨浪鼓。拨浪鼓装在木柄上,左右各有用绳系住的坠子,手持木柄回旋,可发出“嘭嘭”声。听见这声音,婆娘们蜂拥而出,讨价还价好不热闹。
卖花布为业的小贩也用拨浪鼓,边走边摇。待到有人问津,他就把箩筐或背篓放下,把布匹摊开让人挑选。即便这时候,他依然不停摇动拨浪鼓,嘴里吹嘘自己的货色是真资格的机制洋布。
磨菜刀、剪刀的匠人使用铁镰,那家什用麻绳将几块厚铁板重叠联结,其上各凿二孔,用手颠摇,可发出连续的响声。他们被称为“磨刀匠”,常走哪几条街,哪几条巷子,大致也分过地段,井水不犯河水。
修锁人配钥匙者,挑的担子本身就是一个响器,随着他的脚步,挂在木架上的钥匙坯子不停晃动,咵咵响。
补锅匠、补碗匠,摇铁串为记。补锅分为冷补和热补,冷补简单,把旧锑锅的烂底去掉,换新底。热补要生炉子,垫着破口,浇注铁水修补。补瓷碗有点技术,先给旧瓷碗钻孔,卯上一排铜碗钉,就像给破衣服补疤。
卖桴炭的敲大扁鼓,告之发火柴送上门来。卖折扇和修扇子的匠人摇扇铃,扇铃装在工具柜上,共有好几排,行走时同时作响。
耍猴戏的江湖艺人敲铜锣,吸引路人特别是孩子们围观。待到观众聚成群,卖艺者又以锣声配合演唱,并驱使猴、羊等动物表演。木偶艺人唱独角戏,轮流使用小锣及大锣,嘴里说说唱唱,还要不停操纵木偶表演。
时代进步,从前的种种响器,大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成为茶余饭后的龙门阵。只是偶尔还能听见理发匠、卖麻糖小贩,敲着手中的响器,唤起我们的回忆。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