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夜读|以前的夏天(节选)
2025-07-17 21:30

你度过了多少个夏天。岁月如梭,但是“以前的夏天”依然历历在目,不时引发出我们难忘的回忆和深深的感慨。
今天为大家分享重庆日报《两江潮》专版的文章《以前的夏天》(节选)。

以前的夏天(节选)
作者 木川
晚上,躺在客厅的沙发上,享受着空调吹来的阵阵凉风,不由得想起以前的夏天,想起以前夏天中一桩桩令人难以忘却的往事。
“以前”,至少前推到改革开放初期吧。
当时,由于经济条件所限,绝大多数家庭别说安装空调,就是普通电扇也是稀罕物件。所以,一到傍晚,安排好晚上的户外纳凉,便成为了一家一户不可或缺的事情。
我的老家在万州郊区,居民的房屋多数是土墙屋。吃过晚饭,男人们从井里挑来一担担凉水,将自家门前地面上泼得精湿,任热气大团大团地蒸发;女人们则从屋里搬出凉床、竹椅、板凳铺摆起。
户外纳凉,凉快固然凉快一些。但夜蚊子却特别多,常常咬得人整夜不能安生。所以,熏“夜蚊子”,便成了家家户户一项特别的行动。
办法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先从地里扯来一大捆倒干不湿的草,用废纸、篾片点着了,关上门用蒲扇使劲地扇,任烟雾满屋里乱窜,夜蚊子自然便没了藏身之地。这个时候,站在门前看左邻右舍,家家冒烟,户户缭绕,别有一番景象。
户外纳凉,是一种散淡的休闲方式。大人们或坐或躺,一边摇着蒲扇,一边你一言我一语,摆着“龙门阵”,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小孩们则在人群中跑来跑去,嬉戏打闹。夏天,似乎与他们无关。
老家离城中心不远,从西门坡往下行,充其量半个小时的行程。那时,万安大桥还在。桥边的人行道上,装有一长溜水桶粗的自来水管,流水不断,随时都是凉沁沁的。一到晚上,便有许多市民坐在水管上纳凉。
我们的小伙伴中,不知是谁发现了这一秘密,便时常邀邀约约地来到这里,一溜长排坐在水管上,美滋滋地享受着沁人的冰凉。通常,到了十一二点钟,才懒洋洋地往回走。有人还给它取了高雅的名字:坐宾馆(冰管)。至今想来,都忍不住暗暗好笑。
大凡夏天,人特别容易口渴。那时很少有什么“饮品”“饮料”。吃冰棍、雪糕,也是一件奢侈的事。但在我们这个地方,井水有的是,冷冰冰,甜丝丝的。一大早,不少人户都会从井里舀回一桶,放在门口顺手的地方,又放上一只土碗,任其享用。那口感,真不亚于今天的名牌矿泉水!
还有些家庭喜欢熬“老鹰茶”。这东西粗枝大叶的,看不好看,可价格便宜,熬出的茶汁红酽明亮,醇厚甜润,非常解渴。许多人还喜欢用它来泡干饭——“好吃不过茶泡饭”,大抵说的就是这种茶了。
而我母亲呢,不光也爱熬“老鹰茶”,还喜欢炒“米茶”。将大米炒得黄焦焦的了,掺上一瓢水,熬它个开花开朵的,然后用土盆盛了,凉在一边,口渴时舀上一大碗,既充饥又解渴,煞是安逸。
……
夏天,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我们,也一天一天地变老。可“以前的夏天”依然历历在目,不时引发出我们难忘的回忆和深深的感慨。
本文选自重庆日报《两江潮》专版
出品:刘长发
监制:张红梅 周秋含
策划:单士兵 张一叶
统筹:吴国红 康延芳 马京川
栏目主持:朱丹红
本期朗读、音频制作:易华
栏目请点击>>>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