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夜读|露天电影的记忆(节选)
2025-07-15 20:08

山环水绕、江峡相拥,重庆是一座充满“电影感”的城市。刚刚落幕的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上,嘉宾云集,星光熠熠。在光影艺术中,每一帧都有时光的印记。在电影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你还记得当年看露天电影的感受吗?今天为大家分享王宇俊的文章《露天电影的记忆》(节选)。

露天电影的记忆(节选)
作者 王宇俊
浩瀚夜空下,纷至沓来的人群聚拢在一片开阔平整的露天场地。
光影在幕布上纵横驰骋,丰盈灵动的画面跃然眼前。观者或屏息凝神、或群情激奋,或开怀大笑、或潸然泪下……这样的场景,是露天电影留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年代记忆。
▲社区居民围坐在一起观看露天电影。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我的家乡是一个鱼米小村。在那个信息尚不发达、文化消费极为匮乏的年代,对家乡父老而言,露天电影,就是最让他们魂牵梦绕的精神食粮。每个中心村落每年能轮到的放映机会不多,大概只有两至三回。
当村里刚接到放映通知,男女老少就欢呼雀跃地奔走相告。放电影的当天下午,村里一般会派一个青壮劳动力到村口大樟树下迎接。这时,村里的小孩子就一路嬉逐着形影相随。
在欢声笑语中,众人簇拥着放映员,来到村头露天晒场。当幕布一挂、机器一架,全村上下搬着板凳蜂拥而至,晒场平坝转眼间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走进我童年视线的第一部电影是武侠片《南拳王》,那时的我应是四五岁光景,正处于整天和村里同龄小孩疯跑打闹的年纪。
印象中那是夏收后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放映场上人山人海,幼小的我被端坐前排的父亲抱在怀里。在只朦胧知晓“好人”“坏人”的孩提岁月,银幕上迅疾如风的拳脚功夫、龙腾虎跃的打斗场景,如“惊涛拍岸”,在我的惶惑张望中激荡着。
▲社区放映的露天电影,吸引了很多小朋友观看。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那时,国产武侠电影风靡大江南北,点燃了国人内心深处最热血的家国情和英雄梦。《南北少林》《侠女十三妹》《海市蜃楼》《无敌鸳鸯腿》等武侠片,陆续在80年代中后期的夜幕星空下走进我的视野。
当片尾曲响起,人群久久不散。大人们还饶有兴致地讨论着动作剧情和主角命运,小伙伴们则模仿着电影情节,手脚胡乱挥舞着比试“武功”,嘴里还哼哼哈嘿地配着音。
除了武侠电影外,那时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革命斗争题材的影片。《高山下的花环》《黄桥决战》《血战台儿庄》《湘西剿匪记》等影片的枪战场面让我们一众小伙伴血脉偾张。我们时常学着电影里战士们埋伏在山林中的模样,头上戴上用绿叶枝条编织成的帽子,手上拿着用木头、竹枝等材料做成的所谓“手枪”,在村前屋后闹腾追逐。
▲社区居民围坐在一起观看露天电影。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时至今日,露天电影似乎已泛黄成怀旧的映像。一天,在住家小区看到惠民电影放映员正在放露天电影,一瞬间,那些儿时的记忆,一帧帧在脑海里重现。
那些寥廓夜空下与光影的嫣然对望,那些银幕之下的温馨画面,依旧温暖着每一个历经千帆仍不减热爱的身影。
本文选自重庆日报《两江潮》专版
出品:刘长发
监制:张红梅 周秋含
策划:单士兵 张一叶
统筹:吴国红 康延芳 马京川
栏目主持:朱丹红
本期朗读、音频制作:朱丹红
栏目请点击>>>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