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5位女科学家进校园激励年轻学子 所有的成功 都来自不倦的奔跑

重庆日报全媒体 陈国栋、崔曜 2019-11-10 10:54

  本届英才大会,特别安排了院士专场学术报告会。昨日,与会的女科学家纷纷进校园,开展学术报告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李英贤、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晓静、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在重庆医科大学作学术报告,发展中国家工程技术院院士赵姝颖在西大两江实验中学作报告。她们告诉年轻学子:“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不倦的奔跑;所有的幸福,都来自平凡的奋斗。”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

  科学家需要有科学眼光和视野

  “科学家不仅要做有分量的研究题目,还需要具备科学的眼光和视野,才能打开那扇亮灯的窗户。”11月9日,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在重庆医科大学作报告时,向在场的千余名师生分享了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感悟。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我就是一位蛋白质科学家。”王志珍院士开门见山地说。多年来,她在蛋白质折叠、折叠酶和分子伴侣,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及重组等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

  “胰岛素其实就是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呼吸、消化、运动、说话、思维、学习、记忆、感情等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依赖蛋白质分子……”王志珍深入浅出,将一个前沿的学术报告《人工合成胰岛素当中的科学问题》,讲得生动、易懂。

  “在科研条件很差的情况下,我们的科学家勇于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捅破那扇窗户。”王志珍说,直到改革开放,科学的春天到来,探讨胰岛素拆合成功的基础研究才在生物物理所重新起航。王志珍有幸参加了这项研究,并与同事们一道,破解了一道道难题。

  王志珍认为,在新世纪后基因组时代,特别是最近超大分子机器动态结构研究手段的进步,使蛋白质的研究再次进入黄金时代。“这个时候,更需要科学的眼光、视野、理念和好的机制去获得更多发现。”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李英贤——

  没有梦想什么都干不成

  “希望同学们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把个人的小梦想融入强国的大梦想中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员中心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李英贤在作题为《科学求是,逐梦航天》的报告时,寄语台下的年轻学子。

  李英贤主要从事航天分子医学研究,在长期航天飞行所面临的的基础医学问题领域获得了世界性的突破。

  “我们单位就是培养航天员、选拔航天员、研究航天员的地方,是一个航天员训练基地,我们有两个重点实验室,医学实验室就是我所在的实验室。载人航天,我们从神舟5号到11号,实现了我们载人航天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李英贤一番简单介绍,拉近了与师生们的距离。

  搞科研是很辛苦的。这么多年来,李英贤已习惯了日夜兼程。“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一个强国的梦想。没有梦想,什么都干不成。”

  “科研工作没有情怀做不了,我们不怕失败,不怕没有回报,因为我们热爱航天事业,这是国家的需要。”李英贤说。

  面对台下认真倾听的大学生,她希望大家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掌握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熟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她说,实现梦想,关键还是要靠奋斗。“有一种惬意,未曾经历过,你永远不知道那种奋斗后的酣畅淋漓。”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晓静——

  “我的专业就是国家的需要”

  “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晓静给重庆医科大学的师生们带来题为《相信自己,做更好的自己》的报告。

  郑晓静院士在板壳非线性力学、电磁固体力学、风沙环境力学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报告中,郑晓静从力学讲到物理、地学,从阿基米德、伽利略讲到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信息量大,让人印象深刻。

  “西北面临比较突出的沙漠化问题,我觉得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做点什么事。”在兰州大学工作期间,郑晓静积极参与治沙研究。

  为了治沙,当时兰州有一片沙漠铺上了几十平方公里的草方格。风沙是会不断移动的,如何预测沙漠扩展的速度?又怎样降低治沙成本呢?带着这个疑问,她开始了沙丘演化过程的理论模拟,并做了大量实验,提出草方格铺设的优化方案,成本降低70%。如兰州民勤县老虎口一带沙漠,已铺了30平方公里草方格,按照该方案,可减少铺设面积约20平方公里,节约成本2500万元。

  2013年,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4次院士大会上,来自兰州大学的科学家郑晓静的“风成沙丘场演化及其扩展速度预测的跨尺度定量模拟”报告成为大会仅有的两个邀请报告之一。

  “我的专业就是国家的需要!国家需要什么,我就愿意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去贡献什么。”郑晓静说。“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不倦的奔跑;所有的幸福,都来自平凡的奋斗。”她借用一句网络语结束了自己的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

  不忘使命 不负美好时代

  报告会上,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秦川带来《不忘使命,不负美好时代》报告。

  秦川主要从事实验病理学研究,曾主持国家课题20余项,研究方向为比较医学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秦川说,中国在实验动物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当时,从国外回来的研究人员发现中国缺少研究工具,用来做实验的老鼠也是一般的老鼠,感觉太落后。她说,也就是从那时起,国内的科学家们发现了相关研究存在的差距,于是下决心改变这个现状。国家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工作,科学家们也努力探索,相关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非典期间,秦川和同事们临危受命,在实验室攻坚克难,为疫苗研制、疾病控制立下汗马功劳。秦川至今还记得,当时自己穿着沉重的铅衣拍X光片,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为了防止实验室被病毒感染,每天下班前,秦川都跪在地上,一点一点地给实验室消毒……

  秦川表示,人类科学认识疾病并与疾病作斗争的道路是漫长的,在这个征程中,实验动物科技是基础。“实验动物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自主药物的产出效果。”秦川说,实验动物这门“小学科”逐渐变成了大学科,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让它成为保护人类健康的国之重器。“欢迎有志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团队!”秦川向在座的同学发出邀请。

  发展中国家工程技术院院士赵姝颖——

  人工智能缩小教育鸿沟

  “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新应用,有助于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差距,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11月9日,发展中国家工程技术院院士赵姝颖在谈到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特别是教育方面的影响时这样表述。

  智能教育的出现、普及,减轻了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的负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赵姝颖说,智能教育的形式十分广泛,例如有些农村学校没有实验室,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了解物理实验,现在资源库里有很多有趣的课件和模拟实验,学生们有更多选择。另一方面,智能教育能把优秀的教学资源都集中起来,未来偏远地区的教师可以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平台备课。

  赵姝颖说,部分学校已在推广智能教育,反馈较好。通过智能教育,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兴趣,并在智能软件的指导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事实证明,智能教育让偏远山区和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通过网络同步课堂、网络点播课堂、网络同步备课、同课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质量均衡发展。

  “同时,智能教育也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注重于启迪学生多元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赵姝颖告诉记者,应试教育侧重于标准化答案,智能教育追求的则是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答案。智能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差异化思考问题,学生会在潜移默化间具备自己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和探索没有考试成绩的压力,学生更乐意去尝试,失败了也无所谓,并勇于挑战困难。”

编辑尹一铭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