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持续提升“红岩思政”品牌影响力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傅兰媚

2025-10-27 07:0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不久前,市委书记袁家军在调研教育工作并讲授思政课时指出,要创新思政育人方式,持续提升“红岩思政”品牌影响力。红岩精神是重庆鲜明的红色标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岩思政”是以红岩精神为核心内容,将其全面、系统、深度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进而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思政育人品牌。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要深入挖掘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持续提升“红岩思政”品牌影响力,不断培育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化“主渠道”建设。课堂教学是传承弘扬红岩精神的主渠道。要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理解红岩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一要发挥红岩精神育人资源优势。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以红岩故事为载体,通过专题培训、结对帮扶、示范教学等方式,引导思政课教师用心、用情诠释红岩精神,激发青年学生对红岩精神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二要构建以红岩精神为内核的课程体系。开设红岩文化专题课程,把红岩精神这一“富矿”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将其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高尚人格等教育内容融入学校课堂。三要做实红岩思政实践教学。在有效利用红岩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结合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乡村、企业等地,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理论宣讲、口述史梳理等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传承弘扬红岩精神。

巩固“主阵地”根基。弘扬红岩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红岩精神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一要发挥课程思政的浸润作用。鼓励引导专业课教师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专业特色,精准把握课程的育人目标,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与红岩精神的契合点,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同频共振。二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立足时代要求和青年学生学习特点,采用专题式、互动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运用鲜活案例与生活语言,讲深、讲透、讲活红岩精神,增强课堂吸引力与感染力。三要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活力。高校可依托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抖音等平台开设红岩文化专栏,鼓励青年学生创作视频、音频等新媒体作品并择优推送。同时,设立相应激励机制,如被采用的优秀作品可置换部分实践课程学分,打破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壁垒,提升育人实效。

擦亮“主心骨”品牌。让红岩精神绽放时代光芒,关键在于推动其创新表达与立体传播,构建深入人心的话语体系和品牌标识。一是打造红色研学品牌。整合红岩文化资源,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红岩IP形象。深入联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构建集传播、展示、体验、管理于一体的线上线下联动的红色研学基地,打造完整的红岩思政研学空间,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二是加大艺术创作力度。充分挖掘红岩精神所蕴含的育人功能,创作以红岩为主题的舞蹈、音乐、影视、漫画等文艺作品,用艺术语言重构红岩文化传播范式,不断提升红岩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三是注重提升学习感悟。组织师生走出校园,参观渣滓洞、周公馆等革命遗址,观看《红岩魂》《重庆·1949》等红色剧目,通过时空交错的情境化叙事和震撼的沉浸式体验,使师生在接受革命精神洗礼中深刻感悟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

建强“主力军”队伍。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与系统性保障作为根本,着力锻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的信仰之师。一要完善集体备课与研修机制。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师骨干研修基地建设,开展常态化教育科研活动。建立思政课教师轮岗培训制度,开展集中且高效的培训,提升其运用红岩精神开展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同时,加强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联合研修,形成“主渠道+主阵地”的育人合力。二要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引导教师深挖红岩精神内涵,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专题化教学模块,引入口述史、文物史料、文学作品等资源,教育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信仰的力量。三要健全队伍保障机制。选聘理想信念坚定、教学能力高超、人格魅力高尚的教师担任“红岩大思政课”主讲教师,并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与动态评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理直气壮地引导青年学生传承弘扬红岩精神。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李辉 主编:侯金亮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