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加强新时代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舒义海 胡勤涌

2025-10-27 07: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革命传统具有丰富的内容,是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要立足课程建设、深挖文化内涵、强化实践育人,让党的革命传统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立足课程建设,筑牢信仰根基。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载体,加强新时代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要筑牢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通过系统性、科学性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一是构建革命传统教育课程资源体系。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发全面覆盖、分级递进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包。打破校际与区域壁垒,联动教育部门、红色场馆、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确保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标准化和科学性。二是促进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立足各学科教学特点,将革命传统教育元素有机融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全过程。系统建设学科教学案例库,为思政课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提供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教学内容、现实生活的结合范式,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感染力。三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突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积极运用任务驱动、问题探究、情境模拟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并引入VR/AR等技术再现历史场景,激发青少年学生主动探究与深度思考,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讨论的鲜活知识。

深挖文化内涵,推动价值内化。重庆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新时代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必须通过文化浸润与传承创新,引导青少年实现从“认知认同”到“情感共鸣”再到“行动自觉”的价值内化。一是阐释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红色文化不是抽象符号,而是蕴藏于具体的历史场景与人物事迹之中。要依托实物史料与革命文献,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动还原历史细节,为学生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沟通桥梁,让红色精神可感可知、可学可循。二是创新文化载体形式。鼓励师生创作红色主题的动漫、短视频、舞台剧等文艺作品,增强教育的沉浸感与感染力。例如,以革命烈士江竹筠的事迹为原型创作,再现“江姐绣红旗”等经典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与情感投入中,将红色信仰从“书本文字”升华为“心灵触动”。三是推动革命精神融入日常。通过组织“口述历史+志愿服务”、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设立“红岩人物每周一讲”等方式,使革命精神自然地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成为他们待人接物、砥砺奋斗的内在准则与行为指引。

强化实践育人,促进知行合一。加强新时代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必须构建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推动青少年在身体力行中实现知行合一。一是搭建常态化的实践平台。在校内,依托社团活动广泛开展红色故事宣讲、红岩精神主题创作等活动;在校外,有效链接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系统设计假期实践项目,如担任红色场馆志愿讲解员、采访抗战老兵、参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调研等,引导青少年在服务奉献中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二是创设可感知的实践情境。充分利用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育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志愿服务,通过查阅史料、撰写讲解词、现场讲解等环节,实现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探究”、从“接受教育”到“传播知识”的转变。三是建立科学的实践反馈机制。构建“过程性记录+个性化反馈+成果转化应用”评估体系,提升实践活动质效。建立长期跟踪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持续关注学生认知与行为变化,形成育人闭环,使学生更好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分别系巴蜀中学党委书记,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巴蜀中学党办主任,本文为重庆市中小学校党建专项课题重点项目:24SKZXXDJ007成果)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李辉 主编:侯金亮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