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
2025-08-04 08:24
监督是治理的内在要素,在管党治党、治国理政中居于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结合起来,重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前哨”作用,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这一重要论述为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确保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要从思想认识、领导体系、价值引领、制度建设、文化培育等方面着手,促进优势互补、同向发力,为权力正确运行提供根本保证。
以理论自觉深化认识,增强监督的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共产党从赢得历史主动出发,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提出了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协同发力的中国方案。这是对“跳出历史周期率”认识的深化。1945年,在“窑洞对”中,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并提出让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的实践要求,深化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规律性认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认识的深化。中国共产党创新运用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破解执政难题,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码,深化了对于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规律性认识。这是对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认识的深化。“以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为强大动力”,既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明确了党的自我革命的动力之源,同时又提供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践路径,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惠民实效。
以党的领导强化保证,把准监督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和接受人民监督是内在一致的,都源于党的初心使命。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监督效能最大化的核心要求。加强党的领导是两个监督相结合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开篇明义,“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其根本目的就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两个监督目标一致、相互促进。加强党的领导是两个监督相结合的最大保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确保监督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既有效聚焦民生关切,又避免出现无序监督、运动式监督。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好两个监督的独特作用。通过发挥党内监督主导作用,严格自律,借助人民监督“前哨”作用,强化他律,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监督合力,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实保障。
以人民至上引领价值,站稳监督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都是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课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保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在价值取向上同心、在问题导向上同向、在成效评价上同频。要准确把握人民监督的价值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赋予“第一个答案”新的时代内涵。必须正确认识到人民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是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保障。要精准聚焦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关键领域。建立“群众点题、纪委督办”工作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确保监督精准有效。要构建科学的监督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完善“收集—办理—反馈—评价”的闭环机制,开展监督成效群众评议,让权力在人民监督下运行。
以制度建设耦合支撑,构建协同监督的格局。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推动党内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必须构建协同发力长效机制。健全监督公开机制。推行监督对象、权力运行流程、监督结果“三公开”制度,同步建立监督反馈社会公开机制,以透明促监督,以监督促公开。完善监督程序衔接机制。建立健全信息沟通、线索移送、行动协同、成果共享等工作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监督有效衔接党内监督。推行跨部门协同监督和专项督办制度,健全举报人全链条保护与激励机制,加强诬告行为治理。通过规范的制度设计,切实增强协同监督效能,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优化技术支撑机制。建设智慧监督平台,整合大数据分析、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实现监督信息共享、精准研判和全程追溯,以技术赋能制度创新,促进监督工作转型升级。
以文化培育固本强基,涵养监督的生态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不想腐上巩固提升,更加注重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涵养求真务实、团结奋斗的时代新风。深化党内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的有机结合,需要培育健康向上的监督文化生态。强化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坚持“监督就是爱护”的理念,引导领导干部在法治框架内增强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养成在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工作、生活的习惯。提升群众监督能力素养。针对人民群众监督意识薄弱、监督能力不强的问题,建立“院校课程+社区讲堂”教育网络,广泛开展监督政策宣传和民主法治教育,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监督。营造全社会监督氛围。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开展阳光用权宣传、丰富纪法解读形式,使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成为“金色名片”“权力必须受监督”成为社会共识、“人人都是参与者”蔚然成风,为监督工作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纪检监察学专项重大项目:24JDJC03成果)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