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
2025-08-04 08:23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指出,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这突出强调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机统筹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关联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物质力量是其“硬支撑”,为各项政策的落地提供基础保障;精神力量是其“软实力”,为社会共识的凝聚和干劲的激发注入不竭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物质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硬支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物质力量是基础,主要体现在制度供给、经济手段、技术支撑和生态工程等多个方面。在制度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修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构建起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同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排污许可、碳排放交易等制度的建立健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经济手段方面,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激发市场活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汇聚了强大的物质资源。在技术支撑和生态工程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绿色交通、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强大的物质投入和技术支撑。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治理上的投入持续加大,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相继实施,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高效的污染处理设施以及大规模的生态保护工程,如植树造林、湿地修复等,都彰显了物质力量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关键作用。
精神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力量是关键,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引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这正是精神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动体现。从塞罕坝林场三代人55年坚守铸就的“绿色长城”,到右玉县干部群众70多年坚持不懈的“绿色接力”;从“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到千千万万环保志愿者的默默奉献,这些精神丰碑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精神伟力。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依存,先进的精神理念能够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变革。当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民自觉时,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从古代的大禹治水,到新时代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塞罕坝精神等,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好这些伟大精神,善于把握精神与物质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将这些伟大精神转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物质层面的支持,也需要精神层面的鼓舞。一是深化制度供给与价值认同的结合。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的同时,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一体推进生态文化传承传播和转化利用,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凝聚广泛社会共识。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文化生活,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引导公众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二是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文化普及的融合。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持续加大对绿色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和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同时,要创新宣传方式,用好新媒体平台,让“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等理念深入人心。如北京市“绿色生活好市民评选”、上海市“环保微课堂”等创新实践,都证明了生态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能够转化为绿色生活方式。三是强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联动。要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和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要深入开展“绿色先锋”“环保卫士”等评选活动,深入挖掘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大力表彰和宣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发挥精神激励作用,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动员社会各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建美丽中国。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