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黄炳辉 李珮

2025-04-14 07:1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场域、新模式、新资源,有助于资源的泛在化互联与弹性化供给,推动高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政教育生态。通过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切实推动数字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

突破思政教育场域时空限制。创新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核心动力。数智技术的发展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实现思政教育从现实场域到虚拟场域的时空互嵌。一是加快完善数字教育平台。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高校数字教育平台的完善是促进思政教育现代化、智慧化的关键一环。要构建数智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新平台,推动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共享、创新,打造集思想性、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大思政课”云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轻享化学习。二是探索沉浸式教育应用。沉浸式教育应用以其独特的交互性和体验性为思政教育开辟全新路径。要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整体观念与AIGC大模型等数智技术的融合,激发数据要素带来新的价值增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拓展思政教育空间,重塑思政教育生态。同时,在把握现实挑战基础上,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升思政教育供给同学生需求的匹配度。三是推动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场景深度融合。要加大思政智慧课堂的建设力度,把更多的“活教材”和“实景式”教学搬到线上,通过嵌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提升思政课堂的智慧性。此外,要注重内容的创新和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融入思政课堂,融入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促进线下教学和线上学习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内容丰富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

强化思政教育模式弹性与韧性。通过数智技术赋能,打造高校思政教育交互平台,有助于驱动思政教育系统功能一体化,提升思政育人效能。一是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要深化数智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将思政数字化项目深度融入日常管理建设,构建从小学到大学无缝衔接的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动态监管体系,打造精准化的思政教育服务体系,实现个性化需求与教学资源供给的精准匹配。二是强化教育服务体系的功能协同。要利用数智技术优化思政教师培训与发展路径,搭建跨校际、跨地域的思政交流平台,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思政教师发展共同体。此外,要在加强人才定向培养的基础上,探索可持续、多样化的人才共享、共用机制,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提供内生动能。三是构建多学科交叉的高端智库平台。要支持学科差异化主体协同创新,实现从社会心理到思政实践的全链条高效联动。一方面,充分发挥智能科技力量,推动思政教育与多学科融合创新,发挥人才优势、战略优势,进行突破式创新;另一方面,强化数字平台资源整合,吸引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及教学实践团队,为思政教育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创新思政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根本动力在于实现思政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创新。一是提升各类思政教育资源的可及性。数智技术可以有效整合各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高校提供平等获取高质量思政教育资源的机会,促进优质思政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思政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二是培育思政教育新质要素。数据要素具有强渗透性及高融合性,是支撑思政教育优化的微观基础。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坚持整体发展观念,不断拓展思政教育数字化路径,加快构建全国思政教育中心、算力基础设施等一体化体系,运用“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打通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大动脉”。三是建立教育智能化交互与反馈机制。数智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应从传统“单向式灌输”的教育实践转变为“交互式启发”的教育实践。要发挥大数据评价和反馈的导向功能,开发智能问答和情感识别系统,让教师能够科学运用智能阅卷系统、题库系统、测评系统等数字评价工具精准分析学生学情,增进与学生的即时互动。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24SKSZ012成果)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朱丹红   审核: 何祥辅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