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艺术赋能巴渝和美乡村建设
2025-04-14 07:09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建设巴渝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动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工作。只有让艺术植根于乡土传统、深融于乡村生活,才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幸福画卷。艺术参与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系统规划、立足长远,将优秀艺术资源从“高处”引到“基层”,在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融合乡村文旅,激活产业潜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艺术赋能激活乡土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促。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积极组织艺术类高校、文艺机构投身于农文旅领域的实践与文艺创作之中,凭借艺术高校与文艺机构的专业力量和创意活力,为农文旅深度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元素,助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与强大竞争力的农文旅产业生态。找好文化、讲好故事、做好产品,为低附加值的乡村旅游精准施策,培育塑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结合当地文化资源、非遗资源,打造雕塑之乡、非遗小镇、涂鸦村落等特色IP,展现“乡愁”“乡恋”等人文元素。深挖梯田、村寨等优势资源,采用“公司+基地+高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调动商业、农业、教育等多方资源,协同打造“农文旅”产业链条。打造地域IP、营建创客空间、引入新兴业态、创建民宿聚落,开发特色书屋、民俗工坊等乡村旅游亮点,开展各具特色的艺术实践活动,不断拓展乡村振兴新路径。做好艺术与农业的跨界联动,把重庆艺术资源嫁接到奉节脐橙、梁平柚子、巫山脆李等特色农产品上,创新农业品牌设计,赋予农产品新形象。
做好惠民服务,彰显文明乡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既是推广优质文化的平台,也是采集素材挖掘灵感的沃土。重庆的秀山花灯、梁山灯戏等都来自田间地头,根在乡村、根在基层、根在农民群众中。应积极鼓励文艺创作演出单位到乡村采风找素材,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地方戏曲作品。要打破传统“大篷车”等单向输出模式,筹划开展诸如“巴渝乡村好声音”“巴渝乡村才艺大舞台”等活动,鼓励指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表演,充分展示自我风采,凝聚乡村力量。组织文化部门积极举办“乡村村晚”,鼓励广大农民共同参与,以风俗为素材,以乡土为蓝本,以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移风易俗为指引,做到“乡土不土”“风俗不俗”。通过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触角不断延伸,进一步润泽美好心灵、涵养文明乡风。
强化文化供给,培育乡土艺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政策理论水平和文化技能,持续培育和选拔更多、更好服务本土的乡村文艺带头人。组织导师定期培训,把家家户户都有的手艺升华成艺术,积极鼓励农民群众参与艺术创作,培养“乡土艺术家”,把艺术创作与当地民间艺术深度融合,将木雕的古朴质感、石刻的雄浑大气、蜡染的独特纹理、刺绣的细腻针法等众多乡村艺术元素巧妙融入作品,让艺术作品在传统民间艺术的滋养下,焕发出别具一格的魅力。联合文创、艺术行业,大力推动诸如綦江农民版画、梁平年画、酉阳苗绣、荣昌夏布等艺术品走进市场,组织融合艺术品的专题展览,提高乡土艺术品知名度,提升商业价值,进而实现乡土艺术的经济价值转化,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释放乡村发展新动能。
(作者单位: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