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向历史学习改革 以改革开创历史
2024-12-09 07:07
以“多难兴邦”的箴言自我激励,以不负祖辈筚路蓝缕创业之功的志气走出谷底,重回世界舞台中央。
其次,“无论历史的美好,还是历史的灾难,都需要真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些沉重乃至屈辱的历史记忆,同样是确立改革信念、推动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历史的单向时间线,从不会因为人们的主观意愿或者选择性地保留历史记忆而改变。但也正因如此,人们才需要在审视历史时具备一种直面困难的勇气,学会铭记教训、总结规律,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而言,时刻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记忆,便彰显出不可或缺的警示意义。
再次,关于改革的历史记忆也是现实中改革信心的重要来源。事实上,作为一个始终处于进行时态的过程,改革开放本身也织就了一部不断攻坚克难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是在各个历史关头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应时而变的典范。因此,读懂改革史,便能更清晰地从奋斗成就中看到改革之为历史进步支点的价值所在,也能更真切地从奋斗精神中体会到人之为历史能动主体的作用。
历史经验为总结改革规律提供了重要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作为“最好的教科书”与“最好的清醒剂”,历史中蕴含的经验不仅鲜明昭示了改革的必要性,更可以以鉴古知今的形式服务于改革。
一方面,回望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从商鞅变法图强到汉武更化改制,从隋唐开创盛世到改革开放续写新篇章,但凡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皆有经验可循。就其共性而言,这些改革都建立在改革者确立坚定决心的前提下,都有着明确的问题导向,都通过以斗争求团结和扩大同盟者的方式凝聚了共识,都具备稳定内外秩序、有效领导权威的条件,都能够有效应对利益格局与观念、习俗变迁所带来的冲击挑战,也都在实事求是的实践探索中赋予了改革本身以调适弹性。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史上也不乏在重重阻力中半途而废,或是走向改革反面的案例。而今人为其扼腕之余,也应当注意总结失败教训。如秦隋建制治国的教训之一就在于一味求变求快,却没有处理好变革节奏问题;尽管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众多,但其要害仍在于政治上受限于“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格局,行政上受限于徒有新法而无治人的窘境;而纵观封建王朝时代的变革失败史,困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以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维窠臼,也常常是导致变革缺乏群众基础,从而使变革者陷入左右为难困局的原因。
有鉴于此,从历史中学习改革,始终包含着从正反两方面总结规律的内容。今天的改革者既要善于沿着前人的成功之路继续前进,也要善于从前人的教训中获得启示。如此一来,我们才可以说是完整地继承了改革先贤的经验宝库。
历史眼光要求今天的改革立足历史、把握方向
就其本质而言,“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不仅体现为驻足回望的关照,更内涵着为改革定向解题的自觉。相应地,改革者的历史眼光,最终也要体现在回答好今天的改革“为谁而改、为何而改、如何改优”的问题。
所谓回答好为谁而改的问题,意味着今天的改革应当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改革,必须以人民是否支持、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估改革是否必要、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具体到改革决策上,这就要求慎思明辨改革中人民的具体所指。既善于发现改革中各社会阶层的最大公约数,也充分考虑其改革诉求、改革偏好、改革承受力以及利益诉求替代选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既注意扩大包容性的半径,更注意坚守圆心的底线。以此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就必将从改革的普惠性中自然产生对改革的高度认同。
所谓回答好为何而改的问题,就是要从根本上搞清“改什么、不改什么”的问题。历史证明,任何一场改革都不会因其改革之名而自动获得认同与合理性。因此,具有历史眼光的改革者,就不能以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为标准来评估改革成本与红利,不能在改革中受到“历史终结论”与“转型范式”的误导;而是要树立起“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的正确改革观,兼顾改革的守正创新内涵,同时克服改革恐惧症与创新依赖症这两种错误倾向,进而找准并解决改革的真问题、好问题。
所谓回答好如何改优的问题,首先就要让改革始终立足于中国之实、中国之利、中国之势、中国之理。同时,今天的改革既要突破传统的思维,也要反对改革中产生的新教条、“洋教条”,不能以诸如新自由主义的“三化”标准来评判改革是否必要、是否正确,而是要基于中国的改革实践重新认识改革与市场化、改革与分权放权、改革与全球化等关系。此外,改革者还要善于驾驭改革,既允许改革试错,又不能明知故犯,还应预留改错改优的空间。
总而言之,中国有着悠久的改革历史传承,也形成了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致用传统,对于全面深化改革而言,这都是前人积累与今人探索凝结成的宝贵财富,在唤醒历史意识与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能够转化为服务于改革定向领航目标的强大助力。由此,在这样一个需要改革也必将孕育出伟大改革的时代里,向历史学习改革的中国共产党,就必将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中创造新历史,让全面深化改革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