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升智媒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叙事效能
2024-11-29 15:1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迭代升级,并广泛地应用于信息采集、内容生成、新闻分发、效果反馈等新闻生产传播各环节,人类社会进入智媒时代。智媒时代背景下,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的叙事效能,需巧用叙事策略,从叙事主体、叙事话语、叙事技巧等层面着力,切实提升智媒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效能。
叙事主体层面:由“单向接收”转为“多向互动”。青年是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叙事效能的核心叙事主体,影响着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能力和水平。“时间和空间作为叙事的背景,提供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氛围。”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叙事效能,不仅要让青年讲,更要让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青年共同讲。在横向上,着重突出场域联动,彰显空间跨度。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叙事效能要打破地域限制,充分发挥地域联动作用,让不同地域的青年“连麦”讲述本地青年故事、理论故事。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例如嘉兴的红船精神、重庆的红岩精神、延安的延安精神等。既要让青年亲身前往现实场域,感受情境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知识;又要以VR、大数据建模等数字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青年在云端领悟理论知识。在纵向上,着重突出古今联动,彰显历史纵深。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光辉奋斗历程,蕴含着丰富的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叙事内容。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叙事效能,要用好“时间”资源,实现古今对话。充分挖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以来的青年故事,通过故事讲述、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叙事方式,将理论融入具体情境中,让不同时期的青年实现跨时空对话,在参与和体验中领悟理论的真谛。如重庆日报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推出的“红岩里的青年”系列视频,用日记、自述等方式,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还原抗日战争时期广大青年面临人生抉择时的心路历程,极大地鼓舞了当代青年。
叙事话语层面:由“以理服人”转向“以情动人”。理论以情动人,即要注重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情感叙事。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叙事效能,要善用情感叙事,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首先,用好“流行语”,提升“梗能力”。“网络梗”传播时效强、信息密度高、应用场景广,是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叙事效能的优质载体。要充分用好“网络梗”在青年受众群体中的传播优势,创新打造青春语态,将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网言网语”嵌入台词编写和标题设计中,构建有“网味”“潮味”的话语体系。如使用“C位”“松弛感”“‘亿’点”“搭子”“CP”等积极正向的热词热梗,主动走近青年,拉近与“这届年轻人”的距离。其次,用好“年轻态”,营造“氛围感”。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叙事效能,要注重对抽象理论话语进行青年化转化,用青年喜闻乐见的符号、话语,提升理论阐释的感染力、吸引力,激发青年共鸣,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此外,还应对青年予以适度包容,在一定程度上让渡部分话语权,发挥青年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营造宽松的话语环境和氛围,为青年提供多元的话语空间和展示平台。最后,用好“小而美”,展现“微观”视角。叙事视角的微观化,串联起更多个体的真实生活状态,成为连接青年与国家的情感触发点,也使得叙事更具贴近性和亲和力。要将党的创新理论这一宏大叙事分解为小故事,将大道理转变为身边事,以“小而美”的故事和形象呈现给青年。例如用重庆的“背篓专线”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用青年夜校讲述“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用社区食堂讲述“民心工程”等。
叙事技巧层面:由“理性叙事”转向“审美叙事”。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在实践维度上蕴含着青年“化”与“化”青年的二阶性。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叙事效能,要善用叙事技巧,提升理论叙事审美性。首先,多叙事结构并用。充分发挥常规线性叙事、回忆叙事、环形结构叙事、倒叙线性叙事、重复性线性叙事等叙事结构的优势,克服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转为叙事者的内视角,以青年个体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叙事。如使用穿越、跨时空对话、回忆等叙事结构,既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又能够充分调动“时间”的叙事作用,进而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叙事效能。其次,多学科思维并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涉及多个领域、多门学科,要综合各种学科知识,实现理论叙事的专业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打造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共同体,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理论优势、新闻传播专业的技术优势、其他专业的内容优势,共同发力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叙事效能。在理论视频方面,充分运用电影学中的蒙太奇艺术手法、希区柯克式变焦拍摄法等,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进行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增强理论叙事的审美性、艺术感和酷炫性,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柔性叙事水平。最后,多叙事载体并用。智媒时代,传播方式日渐多元,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效能的叙事载体,发挥不同载体的传播特性、艺术美感和用户粘性,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效能最大化。借助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拓展叙事载体,构建起集文本、图片、音视频、动漫、微电影、微纪录片、微短剧、脱口秀、MV、Rap等为一体的叙事载体体系,在不同叙事载体中完成对青年的共意动员,构建共意性空间,潜移默化地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和“化”青年。(作者系本报编辑,本文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