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加快推进重庆基层治理现代化
2024-09-29 07: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也强调,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如何走好城乡基层治理之路,对于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具有重要意义。要从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民生建设、数字赋能四个方面,全方位加快推进重庆基层治理现代化。
坚持党建引领,夯实重庆基层治理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一是引领更新基层治理理念。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树立“问题发现靠党建、问题发生查党建、问题解决看党建”理念,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党的工作覆盖基层治理各角落,防止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两张皮”,推动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双向嵌入”,实现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高效能基层治理。二是引领重塑基层治理体系。聚焦重庆“141”基层智治体系,赋能镇街党组织指挥权、督导权及跨层级调度能力,构建“镇街直管—村社落实—网格兜底”贯通联动和部门协同的治理架构,紧扣党建统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等治理板块,完善“镇街吹哨、部门报到”问题闭环解决机制,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运转高效的集约型治理网。三是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成效。围绕重庆党建统领“885”机制,细化量化基层治理评价指标,分赛道、分层级开展镇街、村社、网格、板块等多元化“赛马比拼”,总结提炼和广泛宣传基层治理典型经验,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基层治理成果。
融合自治法治德治,凝聚重庆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法律和道德是传统治理的有效手段,而基层治理本义是管理民众之事,应把法治德治与民众自治相融合。一是发挥自治增活力。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协商制度、监督制度,开展“三级议事会”“居民议事日”“楼栋协商周”“网格夜话”等自治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在公共事务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引导人民群众养成自觉履约的行为习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老马工作室”“老杨群工”等治理品牌,把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二是发挥法治强保障。建设“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实施“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的“1+N”行动,开展“民法典宣传月”,组织“车载便民法庭”到基层,加强基层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培养人民群众法治观念。三是发挥德治促教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弘扬红岩精神,擦亮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名片,传承良好家教家风,打造重庆特色浓厚、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在文化活动中弘扬道德新风与促进基层和谐。
突出民生为大,厚植重庆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层治理需要打牢民生基础。坚持民生为大,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重庆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依靠人民群众实现基层“善治”。一是促进公平正义。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保障每个人生存发展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基层“善治”提供基本条件。二是办好民生实事。坚持资源下沉、服务前移,锁定最困难群体、最突出问题、最具体工作,补齐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安全等民生短板,不断创造高品质生活。三是坚持崇尚劳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鼓舞人民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在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进程中达到基层“善治”。
强化数字赋能,驱动重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按照数字重庆“1361”整体架构加快建设数字镇街、数字村社,以数字技术驱动重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一是用好数字资源。优化智能终端和网络通信等基层数字设施,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准确实时采集存储各类数据资源,建设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常态更新的智能化数据库。二是发挥数字功能。加快基层公共服务数字化升级,优化“渝快政”“渝快办”效能,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智慧化,打造便民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公共服务“一键查询”“一网通办”“接诉即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服务更高效。加强数据联动分析,提高基层治理的快速反应能力、精准管控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确保基层治理有序运行。三是维护数字安全。制定数字安全保护标准和使用规范,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责任,打击数据泄露、篡改、滥用等违法行为。研发网络安全传输、系统安全保障、重要信息安全管理等技术应用,筑牢数字安全运行“防火墙”,营造基层治理数字化的清朗空间。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