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问天”今人“探月” 看“月城”到“航天城”的发展图景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10-07 17:46

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活动,赏月去哪里最好呢?“月城”西昌就是最佳选择之一。西昌是四川省凉山州的首府,古称邛都、建昌。因其海拔高、纬度低、空气透明度极佳,月色格外皎洁,自古便得名“月城”。月亮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中秋佳节之际,记者来到西昌,一同探访体验当地的传统民俗以及家国情怀中的明月印记。

中秋明月映“月城”

中秋月圆夜,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建昌古城里热闹非凡,一场穿越历史的“拜月”仪式正在这里举行。

西昌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马玉萍:它是文化的传承,在古代的时候,就有祭拜月亮的习俗。传承到现在,成了西昌的一个文化符号。

记者注意到,仪式桌上摆放的,除了月饼,还有凉山盛产的石榴。

西昌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马玉萍:从古至今,把石榴和月饼放在一起是传统的搭配。石榴就是多子多福、合家欢乐,紧紧地拥抱在一块的意思。石榴也是凉山会理的特产,皮薄软籽的,特别甜。

“清风雅雨建昌月”,说的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三个重镇:清溪关风大,雅安城雨多,西昌城月明。满月的时候,古人甚至可以在月下读书下棋。从古至今,“月城”的美好月色,也照亮了这座城市每条街巷的故事。西昌从秦汉时期设立郡县开始,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境内有汉、彝、回、藏等36个民族。作为多民族聚集区,各个民族有各自的习俗和传说,但是在同一轮“建昌月”的照耀下,大家也分享着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

西昌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马玉萍:各民族对月亮都是一样的,每到这个时节都会相聚在一起,赏月、合家欢乐,团结在一块,各个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也象征我们祖国繁荣昌盛。

嫦娥故乡 北斗母港

九天揽月星河阔

西昌不仅是“月城”,也是著名的“航天城”。“上九天揽月”就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现了从梦想照进现实。西昌的一轮明月,不仅映照了千年邛都的悠然古韵,也照亮了中华民族的航天之梦。

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探月卫星奔向太空,“北斗”卫星全部在此发射完成全球组网,“嫦娥故乡”“北斗母港”的称号让西昌蜚声海内外。西昌的月,不仅是乡愁是历史,更是科技与未来。在西昌,“探月”元素散落在满城的大街小巷中,从传统的月亮雕塑,到嫦娥推着卫星飞向天空,从古城的映月巷,到市区的奔月路、登月路,串联起西昌从“月城”到“航天城”的发展图景。

总台央视记者 郑怡哲:“绕月桥”的设计源自探月工程“绕、落、回”的火箭轨迹。从上空来看更为明显,这座400多米的桥梁一侧是地球,另一侧是象征着火箭发射的“腾飞塔”,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月梦想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现实。

依托西昌航天资源,凉山文旅集团还打造西南地区首个以航天文化为核心的体验空间,成为这个假期的热门打卡地,游客在虚实交织的星际探索中感受中国航天的澎湃力量。

游客:带小朋友来了解一下,前段时间带他看《窗外是蓝星》,然后就想深入地了解一下。馆的整个设施出乎意料,非常有科技感,也能反映出我们国家的航天科技水平,技术含量很高。

凉山文旅集团西昌航天元宇宙体验馆负责人 周圆圆:我们场馆不仅仅是航天知识的科普,更有航天文化、嫦娥探月文化,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可以感受古人“问天”与今人“探月”的梦想连接。

揽星辰 回故乡

中秋情思寄明月

月亮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感情:对天空的好奇,对亲人的思念,对家国的热爱。这份感情,蕴含在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中,也埋藏在服饰的细密织线里。

凉山是我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在当地彝族人的传统服饰上,月的元素必不可少,彝族姑娘也以“月亮女儿”自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贾巴子则:以前彝族姑娘就是“月亮女儿”。月亮可以“保平安”,每一个女娃身上都得有一个。

每逢月圆中秋夜,对中华儿女来说,无论身在何处,月亮都承载着对家人的思念、对团圆的渴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贾巴子则:女娃远嫁出去的时候,晚上中秋节看月亮,她就会唱:今天晚上你们看月亮没有,这个月亮,你看在你的头顶上,我看在我的头顶上,但是我说话带不到你那儿,你说的也带不到我这,大家心都在一起,你想我,我想你,都是在一起。

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所描述的西昌邛海美景,看到古城传承百年的传统仪式,以及探月的梦想成真,历史与现代在此共舞,让西昌的月亮更显浪漫深邃。

西昌市作家协会主席 徐文龙: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蓝天的探索,还有思乡的情绪,方方面面集中在中秋美好的时节。过去是神话传说和老百姓的向往,现在有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的故乡”“北斗的故乡”,就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总台央视记者 郑怡哲 王帅 李朕 西昌融媒)

来源: 央视新闻  
编辑: 朱丹红   审核: 柏云辉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