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长江文明论坛|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
2025-09-17 07:19
辉煌灿烂的长江文化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品格,是滋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长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时代价值。它不仅是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也是赋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动力。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弘扬,让长江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护根守源,全面保护长江文化的根基血脉。保护好长江文化,守住其“根”与“源”,总体上就是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将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一是着力构筑长江文化保护体系。流域各省区市要认真开展文化资源普查与专项调查,摸清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特点、类型以及保护内容等,在全面掌握长江流域历史文化遗产及保护情况的基础上,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制定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规划与实施方案,明确政策与资金保障。二是筑牢长江文化保护的法治屏障。要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重点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双支柱作用,筑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堤坝”,并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条例和地方性法规作为补充,形成“中央—地方”纵向衔接的法治网络。三是健全长江文化保护机制。长江流域各区域应当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原则,对长江文化资源全面实行挂牌保护机制,积极推动构建学术研究保护机制和民间保护机制;积极开展长江文化跨区域协同保护一体化建设工作,创新跨区域协作共治模式,探索建立跨区域文化主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长江文化保护专委会,健全跨区域学界、智库研讨等常态化联系机制。
续脉铸魂,系统传承长江文化的精神特质。长江文化是在长江流域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全面传承好长江文化,延续其“脉”与“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内容。一是精准阐释长江文化的内在特质,彰显时代价值。要与时俱进阐释长江文化“一江多源、内在关联”格局所造就的和合共生、和而不同的开放包容特质;要与时俱进阐释长江流域利与险并存的自然环境所催生出务实求变、顺应自然又改造自然的实践特质和“天人共生”的实践智慧;要与时俱进阐释长江流域所孕育的关注民生、心忧天下的深厚人文精神。二是加强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建设,强化代际传承。传承好长江文化离不开传承主体的桥梁作用。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长江文化代际传递“接力网”,积极打造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学校社团、网络社群联动的全方位传承体系,形成各尽其责、协调互补的合力,让更多长江文化的学习参观者转变为传承参与者。三是深入挖掘、系统整理长江流域各类文史资料及实物证据,梳理长江流域的传统技艺、民俗节庆、口头文学等文化形态,并将其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实现“活态传承”。充分挖掘这些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长江文化在培根铸魂、凝聚共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扬声壮势,创新弘扬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立足新时代发展背景,要进一步发挥长江文化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就必须全面深化长江文化弘扬工作,持续壮大其“声”与“势”。一是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让长江文化“响”起来。要构建线上线下、国内国际相统筹的立体化传播格局,拓宽长江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加大优质内容供给,制作高质量的长江文化主题节目、纪录片、短视频等,吸引不同受众群体。利用元宇宙、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数字长江文化场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长江文化的历史底蕴与独特魅力,实现长江文化的沉浸式传播。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捕捉网民兴趣点,为其定制个性化的长江文化内容推荐,提升长江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二是创新长江文化的内容表达形态,让长江文化“潮”起来。要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长江文化品牌的塑造力,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长江文化标识体系。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数智技术,设计制作长江文化数字藏品,开发一系列手游、盲盒等文创产品,吸引年轻群体了解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三是打造跨界融合生态,让长江文化“聚”起来。要积极推动长江文化与旅游、科技、商业、生态等领域跨界融合,实现“文化+”效应最大化,推动长江文化由单一文化传播向多维度、多元化协同共生发展转变。要整合长江流域文旅资源,打造一批长江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利用数智化手段,搭建一批长江文化数字资源平台;结合长江沿线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集群。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三峡学院分中心研究员)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