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长江文明论坛|以高水平法治护航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全威巍

2025-09-17 07:1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也强调,要夯实城市绿色本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法治不仅是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有力支撑,更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功能,着力加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法治供给,不断加大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领域执法力度,持续深化长江流域生态司法保护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司法保护大协同大治理格局,努力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系统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立法保障体系。一是加强系统性立法。系统性谋划、体系化布局、项目化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立法工作,制定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条例,修订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加快水资源管理条例、野生动物保护规定等立法进程;积极开展长江保护法实施办法、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水生生物保护条例、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立法调研。二是强化协同性立法。围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与四川等地协同推动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修改完善《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机制,依法加强嘉陵江污染跨界协同治理。三是抓实创制性立法。围绕长江文化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抓实地方立法工作,强化对革命文物、三峡文物及石窟寺的立法保护,研究出台《重庆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以立法方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迭代升级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执法保障水平。一是加强规范性执法。聚焦污染防治攻坚、长江十年禁渔、河道采砂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多发高发案件,统一执法标准和尺度,全面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实施好《重庆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办法》,着力解决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问题。二是加强联合性执法。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对长江、嘉陵江流域跨行政区域、生态敏感区域和生态环境违法案件高发区域以及重大违法案件依法开展联合执法,坚持依法办案与促推治理并重。三是加强智能化执法。依托数字重庆建设,推进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推动大要案办理、环境监测评估鉴定、行政处罚、赔偿磋商等数据共享,强化AI赋能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创新打造执法办案问答交互、执法办案智能决策、执法智能化评估、执法培训应用场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领域智能化执法水平。

持续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司法服务效能。一是发挥恢复性司法作用。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紧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全面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进程。通过增强生态环境修复判项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构建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修复执行规则,创新运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特色举措,持续探索搭建人工鱼巢、设立跨地域移交生态环境修复资金等新型修复模式。二是强化协同性司法功能。全面贯彻长江保护法关于加强长江流域司法保障建设的规定,探索建立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生态环境执法机关之间的统一法律适用机制,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协同制度体系。落细落实《长江经济带11+1省市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框架协议》,不断深化与岷江、嘉陵江等长江支流流域法院的协作,推动建立跨省联动平台,增强长江系统性保护的整体合力和治理成效。三是加强专业化司法建设。在组织体系方面,以“1+1+6+N”全市法院环境资源审判组织体系为基本框架,持续深化专业化审判制度建设,重点完善归口审理、集中管理、巡回审判、“三审合一”等核心机制,构建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网络。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和全市审判业务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设立环境资源审判人才库、探索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吸引优秀审判人才向环境资源审判领域集聚。

全力营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浓厚法治氛围。一是提升法治宣传精准性。创新“分层分类”式普法新模式,实现普法宣传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型升级。做好“八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谋划“九五”普法规划,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在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世界水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将法治宣传深度融入巡回审判、生态修复、科学普及等工作中,积极探索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市域实践路径,打造重点群体法治素养提升制度模型,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二是迭代升级法治传播方式。建立完善集“报、网、端、微、视”于一体的融媒体普法宣传矩阵,组织创作一批法治动漫、法治微电影等,加大法治文化惠民力度,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阐释“小案件大道理”,讲好长江保护故事。三是推动法治文化“走出去”。深化法治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深入宣传展示重庆生态环境法治经验。充分运用“长江文明论坛”等载体生动讲述重庆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故事,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法治影响力。

(作者系重庆市网络舆情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对外学术交流中心博士)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审核: 李露 主编:侯金亮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