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长江文明论坛|推动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2025-09-17 07:17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机制,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遵循。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纵深最长、覆盖最广的经济带,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样板和关键引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必须深入挖掘长江经济带科技优势资源,有效激发区域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突破,助推长江经济带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坚持政策联动牵引。政策联动是凝聚科技创新合力、确保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要件。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是一个有机整体,沿线各个地区、各个城市都怀有自我发展的强烈意愿,为此既要从政策全局出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共同发展、联动发展,又要结合各地特殊条件和资源禀赋,谋划长江经济带差别发展、错位发展,从而形成区域发展的整体合力。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得天独厚的优势,构建“横贯东西、连接南北、联通水陆”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制定统一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完善各类科技要素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流动和协调机制,用好科技创新主动力,下好区域发展“一盘棋”;另一方面,要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充分考虑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发展阶段和空间区位的基础上,有差别、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制定科技创新政策,着力完善科技承接与配套体系,形成梯度化的创新发展链路,重点发挥科创能力较强地区对科创能力相对落后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力促进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的系统性提升。
推动产业融合升级。产业融合是提高科技创新协同度、缩小区域发展落差的核心举措。面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的新要求,推动形成区域内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的多维发展模式,能够助力长江经济带进入深度协同的发展新阶段。一是在技术融合中重视企业作用。重视并发挥长江经济带科技领军企业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企业参与区域内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特别是引导企业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同时,面向产业需求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促成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二是在产品融合中凸显技术特长。依托和利用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的技术特长,促进各区域产品自主攻关和迭代升级,确保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转变为产品,进而构建不同区域相互配合、互补协作的产业形态,通过产品关联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竞争传导效应等带动各区域共同开发更具创新力、影响力、竞争力的科技产品。三是在市场融合中扩大规模优势。通过规划思路统一、发展模式共推、治理手段协同等举措,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市场的有机融合,打破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确保长江经济带的市场规模优势成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支撑力量。
深化区域优势互补。区域优势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依赖。依据长江经济带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各区域科技水平高、创新势头足、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科创“核心”,有助于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优势领域集聚,有效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如在长江下游,以长三角地区为核心,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筑科创能级更高、国际竞争力更强的战略高地;在中游,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城市为核心,加快建设激光技术、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中心与创新平台;在上游,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核心,重点锚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力争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勇攀高峰。同时,长江经济带要加强不同区域协同融通,扩大跨区域交流合作与优势互补,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注重人才队伍培养。人才与科技内在一致、相互支撑,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是相互依存的双向循环体系。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加快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长江经济带构筑人才竞争优势。一是有效运用教育资源。科技创新依靠人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长江经济带要善于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禀赋,搭建长江经济带公共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如教育信息互通平台、人才联合培养平台、人才流动与合作平台等,鼓励科技知识共享与创新思维碰撞,促使更多青年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实行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长江经济带各区域要加大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度,为人才提供优越的科研环境、生活待遇和激励政策,加快构建完善的人才制度体系,为培养一流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保障。三是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生态。人才队伍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科研生态的滋养。长江经济带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社会氛围,健全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体系,优化科研经费、创新平台、科研项目的配套管理办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志存高远、奋勇争先,汇聚并整合长江经济带智慧资源,推动长江经济带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整体迈进。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数智党建研究中心研究员)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