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长江文明论坛|汇聚全面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群众伟力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贾鹏飞

2025-09-17 07:15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脉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工程。当前,全面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需要广泛汇聚蕴藏于亿万群众之中的最深厚、最磅礴的力量。只有最广泛地动员群众、依靠群众、造福群众,激发蕴藏在人民之中的丰富智慧和创造活力,才能汇聚起共建共享的浩荡洪流,让长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以文化聚人心,夯实群众认同的思想根基。群众力量的汇聚,首要的是在情感上获得共鸣、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文化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不可替代。长江文化绵延数千载,融巴蜀之灵秀、荆楚之浪漫、江淮之儒雅、吴越之精致于一体,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独特气质,是连接沿岸亿万人民的精神纽带,是激发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夯实群众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思想根基,要深入挖掘、生动阐释长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使其穿越历史时空、走进现实生活,与人民同向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要创新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综合运用书籍、影视、戏剧、音乐等多样化载体,将宏大文化叙事转化为可亲可感的故事、可感可及的体验,让群众真切感受到长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的“故纸堆”,而是融入日常、滋养精神的活水源头。当人们对长江文化的历史渊源、灿烂成就和当代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同,就会增强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将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视为自觉自愿的光荣使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服务暖民心,激发群众支持的内生动力。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能否让人民群众真切享受到文化公园建设带来的实惠,是赢得群众支持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要坚持文化公园建设与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相结合,按照文物古迹、历史聚落、考古遗址、文化景观、文博设施等类型,分类分批建立文化公园挂牌保护名录,通过建设开放式的文化空间、博物馆群、生态廊道、休闲步道等设施,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使其成为提升群众学习热情、陶冶情操的文化驿站,成为群众亲近自然、享受绿色的生态乐园。要以文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经济价值,鼓励支持群众利用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特色农业、生态经济等,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群众在参与保护和传承长江文化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当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带来的环境改善、文化滋养和经济效益更加广泛地覆盖人民群众,他们的支持就会更加稳固、更加持久。

以共建合众心,拓宽群众参与的实践路径。伟力源于实践,参与重在整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全面建设,离不开广大群众实实在在的参与,只有设计科学有效的参与机制,搭建多层次、便捷化的参与平台,才能确保人人皆有位、人人皆可为。要拓宽建言献策渠道,通过听证会、网络征询、民意调查等形式,就文化公园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各环节广泛汇集民智,使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细化规划、实施规划的“金钥匙”。要丰富实践参与载体,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鼓励群众参与文物巡查、文化讲解、生态保护、秩序维护等日常工作,支持社区、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乃至个人,围绕长江文化主题开展艺术创作、研学旅行、非遗传承、民俗展演等活动。要善于运用数字技术,开发线上参与平台,通过云守护、数字文创、线上活动等方式,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广阔地域的群众都能为长江文化保护事业贡献力量。通过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格局,让每一位关心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群众都能找到发光发热的舞台,让群众伟力真正如长江支流般汇入主干而不断奔涌向前。

以风尚固恒心,浓厚群众守护的社会氛围。汇聚群众伟力非一时一事之功,只有营造浓厚社会氛围,才能培育起久久为功的良好社会风尚。全面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其成功与否最终体现在能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的社会氛围。要推动形成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区公约,引导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文明旅游、爱护设施、保护生态、尊重历史,使守护长江文化从外在要求内化为内在修养和自觉行动。要持续加强宣传引导,通过评选表彰先进典型、讲述百姓守护故事等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生态观、文明观,营造保护长江文化人人有责、共建共享人人有为的浓厚社会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确保群众参与渠道始终畅通、反馈得到及时响应、贡献得到应有尊重,从而不断巩固和壮大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群众基础。唯有代代相传、薪火不息,群众伟力才能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才能全面系统推进、永葆生机活力,成为彰显中华文明、惠及子孙万代的永恒标志。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导)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审核: 李露 主编:侯金亮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