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长江文明论坛|弘扬长江文化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2025-09-17 07: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这一重要论述为深入挖掘和弘扬长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蜿蜒6300公里,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孕育了藏羌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汇集为兼容并蓄、意蕴深厚的长江文化。弘扬长江文化,有利于打破地域与行政边界,形成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将长江文化蕴含的和合共生、开放包容、争先进取等精神特质,与绿色低碳、区域一体化、科技创新等发展重点深度结合,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以江滋养、推陈出新,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协同机制。
秉持和合共生,促进绿色低碳协同治理。长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智慧。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促进绿色低碳协同治理是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内容。首先,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要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目标,深刻把握党中央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图,立足国家长远利益,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形成集约、高效、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其次,要崇法笃行推动生态法治和监管一体化,积极探索跨省际协同立法有效模式,共同确立生态保护的原则和标准,搭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法治框架,体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立法主体共同意志,健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协调机制。再次,要落实长江上中下游“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原则,优化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公平、公开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跨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异,实现长江经济带全域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最后,要推动跨区域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共享,合力打造国家绿色算力引领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加大在绿色清洁、高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
倡导开放包容,推进区域一体化协同共建。长江文化中开放包容的特质是串联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的文化纽带。倡导开放包容,有利于营造长江流域开放通达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氛围,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和活力。首先,要深化政府间的协作机制,破除行政性垄断,全面清理妨碍市场统一与公平竞争的政策,消除地域保护壁垒,遏制政策“内卷化”和产业规划“同质化”等,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营商环境优化改善及重大项目平台协同共建,实现全方位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其次,要加快以全局视角审视并布局资源配置,建设全流域统一大市场,跨区域协同激发要素资源市场活力,推动要素资源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渐进式有序引进优质要素,鼓励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在产业布局、市场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因地制宜提升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最后,要实现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城市群联动,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过剩协同化解、服务业与航运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突破口,推动长江上游与中游、下游城市群协同发展。上游地区依托丰富自然资源,发展清洁能源、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中游地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加强现代物流与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下游地区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与推动科技创新,形成智能制造的城市群协同体系,增强长江经济带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
崇尚争先进取,助推科技创新集群协同发展。内蕴深厚的长江文化,蕴含着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等精神气质,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首先,要统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设跨区域科技创新集群,聚焦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建立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区域产业创新联盟,集聚创新资源,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形成协同创新效应。其次,要支持长江下游地区持续强化科技创新领先地位,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加速下游技术创新要素和成果向中上游地区溢出。推进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协同强化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市场推广,共同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最后,要推进跨区域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探索长江经济带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培养用好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支持高新技术人才的跨区互认,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在区域间的流动及创新效率,跨越区域创新发展的“技术鸿沟”,为培育区域新质生产力装上“新引擎”。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