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长江文明论坛|把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5-09-17 07:1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把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长江经济带科技教育资源丰富,产业优势突出,是我国主要城市集聚区、产业集聚区和增长极,被誉为中国经济的“金腰带”。目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客观上还存在跨区域产业协同机制不畅、产业价值链增值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需以科技创新破解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制约,以高层次人才驱动原始创新,以系统性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主动布局新兴领域与前沿赛道,持续培育内生增长动力与竞争新优势,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释放科研优势乘数效应,打造创新策源高地。长江经济带创新要素富集、创新主体多元,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交织,经济形态多样,已构建起以上海、武汉、成渝三大国家级科创中心为核心引擎,以长三角G60、中游光谷、上游成渝三大科创走廊为战略支撑,多层次、多节点、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格局。必须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在未来产业变革中的引领作用,牢牢把握人工智能时代新机遇与变革新动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打造瞄准国际前沿技术突破的流域创新带,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长江经济带创新组织,建设跨区域产业联盟、研发中心等合作平台,建立健全流域创新协同机制,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上中下游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围绕流域创新链培育布局产业链供应链,聚焦长江经济带高应用价值和高溢出效应前沿技术绘制重点产业图谱,明确上中下游产业定位和分工,引导研发活动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积极培育和引入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成长提供稳定、可持续的资金保障。突出企业在流域创新链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按“抓大、强中、帮小”分类施策,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高中型企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营造小微企业良好创新环境,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构建协同研发、供应链配套、数据共享的产业生态。
激活“第一资源”倍增价值,构筑人才发展生态圈。人才空间集聚与区域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地区能够凭借优势持续吸引高素质人才,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与区域能级提升,形成良性循环。长江经济带集聚了全国近半数研发人才,是我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必须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围绕产业升级、动能转换实际需求,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优化人才配置,营造良好环境,打造科技创新和国际人才交流高地。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互通共享用人平台,联动发布人才需求、岗位信息、引才政策等,实现信息共享、资质互认,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沿线各地可结合各自产业特点及人才优势,制定差异化引才、留才政策,促进区域间人力资源精准对接和错位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推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人才培养基地,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技术协同创新。完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为人才构建覆盖引进、培育、激励、服务的全周期成长生态,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创新等方面资源供给。
构建优势转化长效机制,创新制度供给体系。创新资源和人才要素具有内在流动性和系统关联性。长江经济带地跨我国东、中、西部,产业梯次发展显著,经济互补性较强,具备上中下游合作基础。必须立足差异化特征,以流域为整体单元,以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与高效聚合,实现科研人才优势向高质量发展优势的系统性转化。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立足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跨区域协同,有序引导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向西、由中心向腹地转移,推动下游聚焦原始创新与高端研发、中游强化应用研发和成果转化、上游承接产业转移与特色产业培育,构建“创新—转化—应用”梯度分工、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构建跨区域创新共同体,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成渝中线科创走廊等跨区域科创平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统筹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组建跨区域产业联盟,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建立一体化区域创新要素市场,建立健全跨区域工作会商、信息互通与数据共享机制,创新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科技成果共认共用机制,推行人才资质互认与柔性流动制度。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执行总编辑、研究员)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