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长江文明论坛|长江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融合共生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郭未

2025-09-17 07:13

长江,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奔腾的自然河流,更是一条社会意义上承载记忆的文化血脉与推动发展的经济动脉。在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洪流中,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成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对于重庆这座因江而兴、凭江发展的超大城市而言,推动长江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融合共生”,并非“取舍博弈”,而是一条必由之路。这背后既有深厚的文化逻辑,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结构与人口变迁的现实动力。

文化认同: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整合“稳定器”。从社会学视角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社区结构正在松动,邻里交往模式发生转变,流动人口也在适应过程中面临社会整合的挑战,由此可能引发社会认同感的弱化。长江文化,恰是重庆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城市共同体的重要资源。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共同塑造了“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这一深植于长江流域的文化基因,是构建重庆城市社会资本的潜在支撑。在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中,必须突破建造一个“崭新的遗忘之地”的局限,通过对历史街区的“微更新”、对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让磁器口、湖广会馆、山城巷等文化地标成为重庆市民共享的“集体记忆场”。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延续,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现代化带来的社会疏离,更能增强不同群体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市域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深层保障。

人口流变:文化驱动下城市活力的“催化剂”。城市现代化,本质上是人口结构、分布、素质及社会活力的持续演变。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人口集聚中心,正经历着剧烈而深刻的变迁:一方面,中心城区展现出强劲的人才虹吸效应;另一方面,区域间人口流动加速与老龄化挑战日益凸显。在这一进程中,长江文化转变为人才归属的“精神磁场”与社会融合的“场所精神”。独特的山水格局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叠加的意义上演变为重庆这座超大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软实力。重庆开放性与包容性兼具的文化传统,助推新旧市民间的文化交融与身份整合,从而将多元人口结构转化为创新动力。与此同时,重庆通过建设互动性AI展厅等新兴的文化传播载体,使长江文化得以通过更生动可感的方式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从而提升市民的参与感与文化传播效率。此外,长江文化与现代产业,特别是文旅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兴板块的结合,不仅拓展了重庆市域的就业空间,也为这座城市的经济转型升级开辟了新路径。从人力资源培育、社会凝聚力提升到产业创新,长江文化正在为重庆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跃而持久的动力。据此,保护与弘扬长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重庆未来人口生态的战略投资。

融合共生:迈向“文化引领型”的城市现代化。重庆城市的未来发展,需要摒弃保护与发展对立的旧逻辑,转而探索一条“文化引领型”的现代化新路。这意味着要将文化基因深度植入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与治理全过程。在空间规划上,应构建“文化—生态—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系统。借鉴“斑块—廊道—基底”模式理论,可将长江、嘉陵江作为生态文化基底,将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作为文化斑块,将绿道、步道、文化线路等线性空间作为廊道,串联起这座城市中散落的遗产资源。“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不应仅是景观工程,更应成为赓续文脉、激活重庆市域公共生活的社会工程。在人口策略上,推动“人口—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一方面,通过打造高品质的文化设施、公共空间和文旅产品,提升重庆对周边乃至全国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支持开展非遗传承、艺术节庆等市民活动,使新老市民在文化实践活动中实现社会融入,形成稳定、活跃的社会结构。在技术赋能上,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文化资源的全民共享。应注重数字化高位统筹、数据化系统推进,围绕“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政策协同管理机制+社区网格化”的公众参与模式,贯通数字化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多元网络架构下的协同性,突出数字化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地位,提升其在信息采集、整理和传播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促进重庆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延续和发展,明确优化长江节点城市文化网络的建构内容。

长江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文化为市域现代化注入精神内涵与社会韧性,现代化则为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技术手段与发展空间。对于重庆而言,立足长江文化这一“根”与“魂”,可以走出一条文化与经济共兴、发展与保护共赢的新路,建设具有中国气派、巴渝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典范。

(作者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审核: 李露 主编:侯金亮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