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长江文明论坛|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邓宏兵

2025-09-17 06:50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今日,由中共重庆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重庆社会科学院共同承办的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隆重举办。重庆日报约请了长江沿线各省市的专家学者撰写理论文章,从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维度阐释长江文明的时代价值,以期为推动长江文明的永续传承与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思想力量。现推出策划专版,以飨读者。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党中央赋予长江上游地区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需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上游地区承担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只有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才能坚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近年来,长江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通过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湿地修复、长江十年禁渔等战略性举措有效改善了水质和环境质量。但也必须清醒看到,上游生态依然存在水土流失、矿产开发扰动、城镇化压力等问题,生态屏障建设任重道远。要强化责任担当,勇担生态保护重任。长江上游地区要深刻认识到自身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上游意识”。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源点”,筑牢生态屏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推动长江上游地区生态质量整体跃升。要持续加强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是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破解生态与发展的矛盾,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只有绿色转型走在前列,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才能既牢固又可持续。一方面,构建与生态屏障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不是放弃发展,而是要推动产业向“绿色、高端、融合”深度转型。长江上游地区要坚持绿色发展,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不断发展区域经济,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另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近年来,重庆、四川等地以发展绿色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效果显著。实践表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完善区域协同联动机制是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制度保障。长江是一个整体,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需要上下游、左右岸协同配合。要强化区域协同,不断形成生态保护强大合力。长江上游地区要不断加强内部协同,同时积极与中下游地区加强合作,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区域联动与制度保障,不断提高生态保护水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涉及多个省份,需打破行政壁垒,形成协同治理合力。2023年6月,川滇黔渝四省市生态环境部门齐聚宜宾三江口,举行“牢固树立上游意识 守护好一江清水”联合行动启动仪式,成立川滇黔渝联盟并签订框架协议,用实际行动共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共绘长江保护新画卷。《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明确了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责任,为协同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需要持续优化和健全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不断推动跨省市联合立法和执法,强力推动长江上游地区在产业布局、交通建设、生态修复等方面实现政策协同,真正实现保护与发展“一盘棋”。

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是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长江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更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巴渝文化、蜀文化、滇文化、藏羌文化在这里交汇共生。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不仅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动力。保护生态离不开文化赋能,弘扬长江文化是持续筑牢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是长江生态文明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重庆创新打造的“碧水课堂”,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生必修课,让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绿色价值观,让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成为生态保护的社会共识、成为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有力支撑。实践证明,当绿色理念通过文化传播深入人心,生态保护就不仅是制度约束,更是自觉行动。此外,深入发掘弘扬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也有利于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作者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兼长江经济带专委会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导]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审核: 李露 主编:侯金亮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