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重庆|重庆江津:崖壁间“生长”的城市森林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7-10 20:43

长江浩荡入渝,首经江津。重庆江津区因其位于长江要津而得名,在127公里江岸线上勾勒出“长江九曲”的壮丽画卷。

长江自西向东奔涌,从石门峡口的首道弯环,至白沙沱的最后一曲,在江津境内百转千回,与北部丘陵、南部群山共同塑造出“南高北低”的地势格局。

在几江长江大桥北岸,记者看到城市楼群沿着山坡而建,远远望去,仿佛是从崖壁上自然生长出的一片垂直森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江津自古风景殊胜,尤以第七曲的“几”字形河湾最为人称道。长江江津段水流平缓,土地丰饶,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隋唐以后,历代沿江筑城,南依鼎山、艾坪山,三面环水,造就了“蜀中要地”“万里长江第一要津”的独特地位。

南宋时期规划的“两横四纵”街区格局,历经岁月变迁,如今已演变成了错综复杂的立体路网。

▲这是7月3日拍摄的重庆市江津区鼎山公园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恰逢雨季,记者登上江津鼎山公园看到,云雾从几江江面袅袅升腾而起,先是轻柔地漫过滨江路两旁的榕树树梢,继而缓缓爬上几江长江大桥,最终将群山上的建筑笼罩其中,使其“淹没”入云海中。此时的江津,恰似一幅灵动的水墨画,云雾在山水与建筑间穿梭流动,勾勒出如梦似幻的景致。

站在几江长江大桥观景台上,能清晰看见长江水如何被两岸青山揉捏出“S”形曲线。这条被古人称为“几水”的大江,在明代筑城者的手中化作城市天然的护城河。

▲这是7月3日拍摄的重庆市江津区城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江津的规划建设始终秉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建筑巧妙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使其成为山水画卷的一部分。江津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胡跃萍指着几江长江大桥的斜拉索介绍道:“你仔细看这桥塔的弧度,其实是仿照鼎山三峰的轮廓精心设计的。江津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始终将自然元素作为重要的设计灵感来源,力求每一处建筑、每一条道路都能与周边的山水环境相得益彰。”

在江津几江东侧外长江航道北侧,通过航拍,记者看到了几江中的莲花石。据介绍,莲花石,原名挑灯石,由36块大小礁石组成,因其状如莲花而得名,如全部露出水面,面积可达800多平方米。

大江奔流而去,却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风景会被定格。据了解,莲花石现有题记38处,共有诗词47首,最早的题记出现于南宋。虽然莲花石位于江心,但每逢莲花石露出水面,都会吸引市民在岸边或几江长江大桥上争相拍照。

▲这是7月3日拍摄的重庆市江津区城市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康东年 摄)

江津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南宋时期的江津城巧妙地建在三级台地上,县衙位于地势最低处,文庙则高高坐落于最高处。这种“北低南高”的布局设计,不仅有效防范了长江水患的侵袭,同时也让南城城墙成为了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

如今江津滨江新城延续这一理念,建筑群错落有致,如水中阶梯,与山水融合。居民“开窗见绿、推门见景”,幸福感、获得感满满。

近年来,江津推进长江生态治理,水质的提升让珍稀鱼类回归,滨江路已成为市民散步观景的热门地。夜幕降临,LED光带沿江勾勒出金色曲线,重现古代“鼎山贮翠”意境。

▲这是7月3日拍摄的重庆市江津区城市公园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白屋诗人吴芳吉诗中“几水真真好”的温柔,清末巴蜀才子钟云舫笔下“入画江城”的壮阔,都融进了街头巷尾的寻常生活里。当江边的灯火亮起,广场上传来人们的谈笑声。孩童追逐嬉闹、老人静坐闲谈,都化作可触摸的人间烟火。

新华社记者田金文、吴梦桐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李辉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