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大熊猫”长江鲟重获生机
2025-07-08 16:37
在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河段大鱼坝水域,一条条小鱼正摆动着纤细的尾鳍,它们青灰色的身影在水波中若隐若现。
这些鱼苗是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长江鲟。这个在2022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野外灭绝”的物种,如今在赤水河流域重获生机。
▲赤水河的支流桐梓河小水电站清理整改后,河流恢复自然流态,与赤水河干流连通(5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长江鲟是长江水系的旗舰物种之一。作为典型的洄游性鱼类,它们需要通过洄游寻找产卵场。而受长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航运发展等影响,长江鲟生境不断被压缩,自然种群数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急剧下降。2000年后,科研人员在全长江段再未发现自然繁殖的幼鱼。
对此严峻形势,中国启动了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飞介绍,2023年和2024年,贵州农业农村部门分两批向赤水河放流了近2000尾长江鲟。
近几年来,长江禁渔、小水电站清理整改等一系列措施也在赤水河流域实施,河流恢复自然流态,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研究人员通过标记追踪发现,放流个体成功适应了野外环境,生长状况良好。
为了验证长江鲟在赤水河繁殖的可能性,今年4月,正值长江鲟繁殖期,科研人员在赤水市复兴镇大鱼坝水域投放了20尾长江鲟亲鱼(种鱼)。同时,通过上游桐梓河杨家园水库生态调度,营造一定的涨水过程,刺激长江鲟产卵。
▲4月3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赤水市复兴镇开展长江鲟自然繁殖实验,准备投放长江鲟亲鱼。新华社发
“目前赤水河的生态环境满足长江鲟的栖息和繁殖的需求。”刘飞说,长江干流过去开展的长江鲟实验中,虽实现了长江鲟自然产卵,但没有观察到鱼卵在野外环境的自然孵化。
4月中旬,科研人员终于观察到长江鲟自然产卵、鱼苗成功孵化。长江鲟保护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赤水河是众多产漂流性卵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它们的繁殖需要涨水过程的刺激和一定的流程与流速。”刘飞说,对于洄游性鱼类来说,河道的畅通尤为重要。
赤水河干流没有水电站,支流却小水电站密布。这些小水电站阻隔鱼类洄游通道,大幅压缩着鱼类适宜栖息地和产卵场。
2020年开始,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对流域内小水电开展清理整改。
贵州省水利厅厅长易耘介绍,赤水河贵州段有224座小水电站,被划分为保留、整改、退出三类,仅对具备防洪、供水等综合功能且无替代措施的电站通过修建过鱼设施保留,其余全部退出。
截至2024年12月底,赤水河流域373座小水电中退出342座,357座拦河坝拆除300座,赤水河小水电站密度大幅减少。多条支流重新与赤水河干流连通,赤水河在纵横连通性、生态流量保障、鱼类多样性及栖息地恢复、水环境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4月5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贵州赤水市复兴镇大鱼坝水域投放的长江鲟亲鱼。新华社发
“长江鲟在赤水河自然孵苗,也为流域内其他物种的保护提供了范本。”易耘说。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赤水河流域物种多样性稳步提升,不同江段采集到鱼类物种数量均明显增加,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鱼类的种群数量和出现率增长明显。中华倒刺鲃、白甲鱼等中下游优势种类的平均体重明显增加,种群小型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新华社记者 李黔渝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