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地下风险无处遁形,重庆中心城区6.2万公里管线实现“数字孪生”
2025-05-16 11:29
当前,重庆正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地下管线进行智慧管理,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发布会现场。记者 尹诗语 摄
5月16日,在重庆市构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体系新闻发布会上,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席红介绍,主要利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市住房城乡建委正推进地下管线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席红。记者 尹诗语 摄
席红举例,数字孪生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假如你有一辆自行车,在你的手机上有一个完全相同的3D模型,这个模型能实时显示车胎的气压、链条的磨损状况,甚至还能预测哪里可能会出故障。我们利用了数字孪生技术,建成管线数字孪生系统——“数字管线”,让原本在地下看不见的管线变成“看得见”,为管线安全运行保驾护航,助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主要做了3方面的工作。
首先,推进数字孪生,实现管线“能看见”。全市7家市级部门一起,建立管线数据汇集机制,出台《管线数字孪生数据规范》等孪生规范标准,统一数据标准,规范管线材质、管径、压力等38类重要属性。目前,已汇集全市11.2万公里燃气、供水、排水、油气长输四类管线数据,其中,中心城区6.2万公里管线全部实现数字孪生,并叠加地表建筑、地形道路等信息,建成管线数字孪生地图,有力支撑“数字管线”等系统平台挂图作战。
其次,健全感知体系,实现风险“能触发”。根据管线的风险特征,排查出中心城区学校、医院、商圈、车站等人口密集区域的中高风险点位5000多个,安装燃气泄漏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等感知设备近7000套,覆盖率达到96%,形成风险感知预警能力。在管线孪生地图上,全量接入风险点位和感知设备的信息,实现了管线生命体征实时监测、一屏掌控。
最后,推动AI赋能,实现处置“能见底”。积极探索AI赋能管线安全运行及事故处置,研发了管线超期服役、燃气泄漏等AI算法,智能分析、识别、处置管线风险事故,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比如,“超期服役”AI算法可精准定位已超使用寿命的管线,为管线动态体检、更新改造提供依据。
通过这些工作,有效缓解了管线第三方破坏频发、带病运行、事故处置效率低等“城市病”,全市管线挖损事故率下降约70个百分点,保障了城市安全运行。
下一步,市住房城乡建委将持续推进管线数字孪生建设,重点做好三件事:加快全市管线数字孪生和感知体系建设,推动“数字管线”扩面提质。挖掘应用场景,强化AI支撑,提升“数字管线”实战能力。加强推广应用,为管线安全运行、工程项目建设等提供服务。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