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王翔:他用法律守护青山绿水13载
2024-12-30 18:15
他是重庆市首批环保法官,他用心、用情,依法审判每一件环境资源案,守护了大自然的美丽,更让法律有了温度,又不失公平与正义。他就是万州区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王翔。
12月18日晚,王翔登上公益福彩之夜——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舞台。他身着黑色西装,接过鲜花和奖杯,眼眶里闪烁着泪花。
“这份荣誉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守护好家乡的山山水水,虽然艰苦,却是一条光荣的路,我要一直走下去!”王翔坚定地说道。
他的足迹踏遍渝东北“三区六县”
12月19日,获奖的第二天,王翔像往常一样,挎上手包,又钻进了大巴山。他要到现场,回访一件非法采挖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案件的当事人。
“到现场去看一看!”是王翔说过最多的一句话。王翔说,重庆山区特色明显,不少环资案件的当事人居住地离法院非常远,有的当事人来一次法院,一折腾就是一天。并且,大部分环资案件的违法行为人,家庭困难、文化程度有限,交通费和住宿费对他们而言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为了方便当事人,作为首批环保法官的王翔,也就成为了万州区法院走的路最长的人之一。
渝东北幅员面积3.39万平方公里,这些年来,王翔穿梭在崇山峻岭之中,送达法律文书、调处纠纷、巡回审判已是常态,在群众家的火塘边,在悬崖陡峭的密林里,在葱茏的田地里,都留下了王翔不知疲倦的身影。13年来,他的足迹已经踏遍渝东北“三区六县”的山山水水,先后办结环资案件1700余件,无一改判。
他把长江消落区“黄腰带”变成了“绿腰带”
办案的同时,王翔也勤于思考。“过去,我们只有眼睁睁看着污染一步步扩大,等到案件审理结束才能采取司法措施。”那时,他就在不断“设想”,能否创新一种司法保护举措?
反复思考下,王翔推动出台了《关于在三峡库区试行环境保护禁止令的意见》,并依法对某废油回收有限公司发出了重庆首份环境保护禁止令,禁止其排污。截至目前,万州区法院已经发出环境保护禁止令51份,及时阻断了多起环境污染行为,也为环境司法领域行为保全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万州区大周镇长江沿岸,有一大片种在消落带上的中山杉。这片“长江三峡库区生态修复司法保护示范林”,也源于王翔的“设想”。
三峡水库夏季泄洪,冬季蓄水运行,在水库两岸145—175米的涨落区内,形成与天然河流涨落季节相反,涨落幅度达30米、淹没水体深、淹没时间长的消落带。消落带生态系统高度敏感、脆弱,植物难以存活,对库区生态环境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在日常审判中,王翔也发现,被告人自行补植复绿的效果不佳,存在成活率低、成本高、监管难等问题。他创新提出建设生态司法保护示范林,实施异地集中修复的路子。
“后来,我和万州区林科所联系时了解到,他们正在实验种植中山杉。”王翔惊喜地说,“这种树耐水湿、耐盐碱,在水下完全浸没5个月还可以存活。”
“假设,我们把示范林建设和消落带治理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生态修复司法保护示范林呢?”想到就干,在王翔的积极推动和多方奔走下,2016年底,万州区法院开始在大周镇长江沿岸4公里消落带打造示范林。
如今,曾经的长江消落区“黄腰带”变成了“绿腰带”,建成了“生态修复+乡村振兴”司法实践基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助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年游客量达20余万。
“玩命”工作 他只为守护公平正义
王翔习惯于反复思考工作,却未过多地考虑自己。2017年初,王翔口腔左上腭总是感觉刺痛,但他却没有太当回事。直到2018年8月,王翔被确诊为“左腭部腺样囊性癌”。
王翔回忆说,这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手术治疗、35次放疗后,体重一度降到不足80斤。
2019年,虽然身体还处于恢复期,王翔坚持选择回到岗位,依旧爬山路、钻密林,驱车数小时到案发地巡回审判,有时候就像忘记了自己仍是一个病人。
“话说久了,下颚会有点难受,做了手术,现在一半的口腔都是假的,如果我拿下来,可能会吓到你们。”现在,王翔说起自己的病情云淡风轻。
“这些年来,有不少人问我,你这样‘玩命’工作图啥?”王翔笑着说,“如果硬要说,那就是我觉得自己真正在做一份事业,用法律守护公平正义,让群众享受良好生态带来的福祉是我毕生的追求。”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