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热线|基层治理有了更强的“家”力量!重庆率先实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正式机构省域全覆盖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杨铌紫

2025-11-04 18:18

核心提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教家风是精神成长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围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社会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

围绕中央部署和市委要求,市妇联积极探索推动全市各区县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交出了一张亮眼答卷——目前全国仅重庆一地实现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正式机构省域全覆盖,辐射带动各级各类家庭教育指导站点2.18万个,组建市级结构化专家团和4个区域枢纽分团,指导成立41支、4400余人组成的区县级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匹配到镇街村社,开展入户指导。一张覆盖城乡、优质高效、普惠精准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正在巴渝大地织就,让科学的家教理念、优良的家风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近日记者展开探访,了解这些服务举措如何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家”力量。

“蜂巢型”家庭教育联盟

让更多家庭加入“蜜房”

“怎样表扬孩子更有效?”“批评孩子时如何把握分寸?”10月的重庆秋意渐浓,沙坪坝区汇泉幼儿园内却暖意融融,一场主题为“智慧家长·教子有方”的家长课堂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参与者有沙坪坝区家庭教育促进联盟成员单位、各社区家长学校负责人、家庭教育相关部门负责人、社会组织代表及学生家长等110余人。

▲沙坪坝区汇泉幼儿园开展主题为“智慧家长·教子有方”的家长课堂活动。受访者供图

类似这样的活动如今在沙坪坝已成为常态。沙坪坝区妇联兼职副主席、红岩智慧家长课堂负责人曾莉表示:“很多家长都想知道‘怎么管好孩子’,我们通过活动告诉他,‘管’之前要‘转身’审视自己,从改变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做起,才能拥有良好亲子关系。”

家住江北的向先生就是“转身”理念的受益者。三年前,他到沙坪坝区新思路幼儿园参加家长课堂。课堂上,家长们纷纷提问“孩子不听话怎么办?”“见人没礼貌、不爱打招呼怎么办?”主持者曾莉微笑着反问:“孩子不打招呼,是不是因为大人自己也不常跟人打招呼?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了吗?”

一语点醒梦中人,向先生豁然开朗。这堂课让他明白教育不是单向的“教”,而是双向的“影响”,“学习用真心感受对方的需要”成为他的新课题。从此他不再苛求三岁的孩子见人就问好,而是自己先微笑打招呼;孩子哭闹时,他先控制情绪再平和沟通。

一个人改变不够,向先生拉着妻子、父母每周来上课。从语言到行为,全家人都在一点点发生改变。今年9月孩子已步入小学,学习状态不错,最重要的是“家里关系变得非常融洽”。

这是沙坪坝区家庭教育促进联盟开展服务的一个缩影。早在2022年5月,沙坪坝区妇联就牵头组建了这个开放性联盟。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沙坪坝区图书馆、沙坪坝区妇幼保健院、中小学校、幼儿园等从事家庭教育相关的19家单位及社会化组织打破隶属、区域、行业壁垒,拧成一股绳,整合资源开展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服务。

沙坪坝区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19家成员单位轮流“做东”,坚持每周开展“五个一”家庭教育指导——即一堂家庭教育精品课、一场专家在线答疑、一场好家风活动、一堂红岩智慧家长课堂直播、一堂祖辈家庭教育课堂直播,全面普及立德树人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科学育儿能力,让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持续“在线”。

截至目前,沙坪坝区累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超3000场,线上线下覆盖家庭超20万户,未来将继续深化“蜂巢型”家庭教育联合体建设,让更多家庭加入“蜜房”,把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根基扎得更牢。

“八个一”品牌

撑起家庭教育的晴朗天空

“岩岩真棒!再走两步就到终点啦。”10月16日,江津区妇女儿童中心组织了一堂感统训练课,早教老师冯远霞牵着两岁幼儿岩岩踏上“豆豆龙爬梯”。红漆凸起的爬梯刺激着孩子触觉,一旁的岩岩妈妈认真记着笔记——在这里,家长和孩子是同班同学。

作为江津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特色项目,这个课堂为0至3岁感统失调的孩子提供感统训练、双语启蒙等,家长则跟着学习情绪管理。

▲10月16日,江津区几江街道家庭教育指导站,社区居民参加家庭教育课堂。 记者 杨铌紫 摄

“困难家庭可申请免费训练。”冯远霞说,中心每年会服务30多个困难家庭。有个感统失调的孩子从一岁起坚持上课,如今读到五年级,学习能力、专注力均有改善,家长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温和沟通。

10月15日,江津区家庭教育专家库专家、区妇联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成员杨昌龄收到女孩小敏(化名)的微信:“杨阿姨,最近我在学习《积极心理学》,很有感触。今天还去当了社团主持人,大家都夸我做得好。”

然而三年前,这名花季女孩曾因父母常年争吵、闹离婚而抑郁休学甚至自残,全家都陷入情绪泥淖。

2023年10月,小敏妈妈陈女士得知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每周六有免费父母课堂,赶来听了几次课后感觉“收获很大”。于是陈女士找到杨昌龄,请求她为女儿做心理咨询。

小敏开始了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八次咨询后情绪逐渐平稳。小敏父母也接受了心理咨询,参加了20节父母课堂,还加入“家和计划”成长小组。家庭坚冰渐渐融化,笑容重新回到小敏脸上。她复学后交了新朋友,成绩从班里20名跃升至前5名,今年高考考了500多分,选择就读社会工作专业。

曾被阴霾笼罩的青春轨迹,因科学及时的家庭教育指导而洒满阳光。“以后我也要当一名社会工作者,把这份爱传递出去。”小敏在给杨昌龄的微信里这样写道。

江津区妇联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汇聚家庭文明建设合力,打造出具有辨识度的“八个一”家庭家风家教工作品牌,托起家庭教育的天空——

“一中心”统筹全局,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依“六有”标准建设,是全区家庭教育的“大脑”和“引擎”;“一机制”联动各方,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联动工作机制,确保各部门同频共振;“一个库”智慧支撑,21名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家庭教育专家库、67名讲师组成的讲师库、500余名“帅乡爱心妈妈”组成的志愿者库,提供强大人才保障;“一堂课”按需配送,“菜单式”系统化课程,满足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求;“一基地”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一展览”巡讲巡展,持续开展“六进”巡讲巡展活动,让好家风触手可及;“一学校”主阵地作用,党校、各级学校共同发力;“一张卡”资源直达,制作发放10万余份“家庭教育明白卡”,提供一站式资源指南,让服务精准触达每个角落。

“一核一体三规范”

用专业和温情照亮迷途青春

“检察官,我还能参加高考吗?”2023年10月,在垫江县检察院的讯问室里,16岁的小浩(化名)低着头,声音里充满了悔恨。

小浩因涉嫌盗窃2300元被移送审查起诉,不过已退赔并取得谅解。案卷背后是一个破碎的家庭:父亲早逝,母亲靠务农和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案发后,小浩觉得人生有了无法抹去的污点,开始自暴自弃。

检察官没有简单就案办案,他们走访家庭和学校,了解到小浩原本懂事刻苦,成绩不错,且面临高考的人生关键点。综合考量后,检察院对他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考验期6个月。

垫江县妇联及时介入,联动检察院、教委启动了涉案未成年人特别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指导者、社工服务中心组成帮教小组,定期家访、面谈、电话访问,根据小浩的思想动态与行为变化实时调整帮教计划,帮助他重拾信心。

2024年5月,考验期顺利结束,不起诉决定书正式宣告,卸下包袱的小浩全力冲刺高考。7月喜讯传来,他考上了“双一流”大学,成为本研衔接的公费师范生。曾经的失足少年,在家庭、司法、社会共同的关爱与指导下终于逆风翻盘,叩开了理想高校的大门。

小浩的重生,是垫江县以“一核一体三规范”为抓手精准发力,构建覆盖城乡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生动注脚。

▲垫江县对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开展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图为市级专家正在进行分组指导。受访者供图

“一核”即以专业人才队伍为核心。县妇联联合多部门,招募培养“双师”(心理健康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200余人参加心理健康指导专项能力培训,158人获职业技能证书,并设立1年实践期、3年公益服务期,让“种子选手”实现公共资源与社会效益的双向转化。

“一体”即以社区家长学校为重要载体,城区建立30个社区家长学校、农村建立259个社区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与学校家长学校共享师资、阵地等资源,今年已开展各类活动150余场次、覆盖2万人次;对家庭监护困境、心理困境、生活困境等特殊未成年人进行信息共享、个性指导,实现“5+2”不断档。

“两规范”即专业队伍管理规范、特别家庭教育指导介入规范。针对系统中注册的近百名家庭教育指导者制定专家管理办法,专家联系街镇对辖区案例和社区家长学校建设进行指导;县妇联联动县人民法院、县检察院建立涉案未成年人“两院委托—妇联承接—专家指导—回访评估”家庭教育指导介入闭环工作机制,对两院评估办案过程中有必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未成年人家庭,或是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督促监护令的家庭,委托妇联选派适当专家共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目前已介入54人,并逐渐发挥出正面指导作用。

从迷途少年到大学生,从个案帮扶到体系构建,垫江县妇联用专业与温情证明,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不仅能挽救一个孩子,更能温暖一个家庭,守护一方和谐。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罗静雯 主编:付爱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