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开放对于重庆的重要性,可以用“命门”来比喻
2025-10-11 16:17
10月10日,重庆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陆上贸易规则体系构建、外贸综合性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
这是近年来重庆加快集聚开放资源的一个缩影。我们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黄葛树参天,烟火气十足,但浓郁的地方文化,并不影响它越来越有国际范。不说重庆率先开行的中欧班列,货运量货运值持续多年领跑全国,不说重庆发起的陆海新通道,如今已经蔚为大观,单看国际游客数量几乎以翻倍的速度增长,以及势如破竹的“渝车出海”,我们必须承认,今天的重庆,早已不止步于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嫁接各种资源,寻求在国际国内经济版图中的应有之地。
今天笔者想说的是,开放,对于重庆而言,并非可有可无的战略选项,而是关乎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不可须臾或离的“命门”。
对许多城市而言,开放是借势腾飞的加速器,是锦上添花。然而,对于重庆,开放是突破先天局限的必然选择,是维系城市机体正常运转的生命线。要理解开放为何是重庆的“命门”,我们从历史的纵深、地理的现实以及经济的结构三个层面来审视。
首先,历史印证,开放是重庆城市崛起的首要原因。1891年重庆开埠前,和长江上游其他沿江城市一样,只是一个寂寂无闻的小城。开埠后,依托于水运,重庆一下成为了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盆地进出口的货物中转地,舟楫往来,万商云集。开放带来了国际贸易、资本、技术与先进的商业理念,催生了近代工业的萌芽,也让重庆跃升为西南地区的商业重镇与门户。可以说,开放,是重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起点。
此后,重庆又获得了抗战内迁、三线建设和直辖三次重大机遇,才逐渐有了今天的模样。总共四次重大机遇,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广义的开放,伴随开放的,是生产力和人口。这是一座由不同时期移民组成的城市,与其要追溯历史文化的深厚,还不如谈谈今天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其次,地理禀赋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开放是重庆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这一点,和人多地少、被迫外出寻找出路的温州人差不多。重庆地处西部内陆腹地,多山少平原,自然资源也相对匮乏。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其要素获取成本高,市场辐射半径受限。在这样的背景下,若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开放来借船出海,用广阔的外部半径来弥补内部资源的不足和物理空间的限制。
这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是人才的引进、资金的流通,还是技术的迭代、信息的交换,都需借助开放的通道与平台,才能实现高效的跨区域、跨国界配置。重庆的“命门”在于,它不能像沿海城市那样天然地享有面向海洋的便利,而必须通过构建人工的、制度化的开放通道,才能确保城市机体的活力与新陈代谢。
再者,现实地看,重庆的产业结构,开放是其提档升级的必然要求。重庆以制造业立市,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是其经济的支柱。这些产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高度依赖国际协作。例如,关键零部件的采购、高端设备的引进、前沿技术的消化,以及庞大产能的国际市场消化,都要求重庆必须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若开放受阻,全球要素无法顺畅流动,重庆制造业的成本将急剧攀升,技术更新将陷入停滞,市场空间也将被压缩。最终,不仅难以实现产业的提档升级,甚至可能面临现有产能的萎缩。对于这些高外向度的产业而言,开放是获取生命养分、保持竞争力的“管道”。
服务业和农业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开放。物流、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辐射半径和要素集聚能力,唯有通过开放,才能吸引国际资本、人才与服务模式,扩大其服务范围。而重庆的山地农业,没有规模经济可言,只能走特色之路,提升附加值,为此,必须对标国际标准,借开放的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优质优价。重庆近年来的脐橙大规模外销,就是明证。出口市场带动,奉节脐橙种植户年入数十万元的,比比皆是。想想,如果只有奉节当地人消费,那是一个什么景象?
从这个角度,就很好理解重庆被赋予的“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战略定位。基于对重庆独特禀赋和发展需求的深刻洞察,中央要求重庆必须成为西部地区开放的先行者和带动者,以其独特的开放实践,激活整个内陆地区的经济活力。
所以,无论是从历史的脉络看,从地理的局限看,还是从产业的结构和中央的战略定位看,开放对于重庆而言,已然内化为城市生存发展的根本逻辑,是其命脉所系,是无法割舍的“命门”。 唯有持续且深入地推进开放,方能突破自身局限,汇聚全球资源,激发出更为澎湃的城市生命力。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