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商业为啥那么火?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吴刚

2025-10-06 20:04

这个国庆大假,重庆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是“非标”商业的火爆。目前虽然相关统计数据,但从不少社交账号和自媒体拍的视频来看,熊婆婆花园、南滨路UNDER JOY 桥下・城市营地,以及鲁祖庙传统风貌区、民主村、重庆开埠公园遗址等非标商业聚集地,都非常拥挤。

非标,即非标准化,与之相对应的标准商业,就是龙湖天街、协信星光这样的商业综合体。非标商业,不依循标准化的图纸,不在封闭的“盒子”里,而是因地制宜,在城市原有的肌理上生长出来。其实非标商业不是今天才火起来的,山城巷、戴家巷,这些年来租金越来越贵,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商业综合体闲置。

商业是不是正在迈向“非标”化?这很难讲,但这股潮流的出现,并非偶然。笔者认为,它是商业发展到特定阶段后,一种必然的结果。

过去数十年,我们习惯了标准商业的逻辑。一座座拔地而起的购物中心,用相似的品牌、一致的布局和高效的服务,满足了我们对物质的极大需求。人们去商场,目的是买一件衣服,看一场电影,吃一顿饭。事情办完就走,讲求的是效率和便利。这种模式在特定的发展时期,是先进且必要的。但当几乎所有城市都布满了面目雷同的商业体时,它本身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同质化与情感的缺失。

人心的需求,总是会领先于商业的形态。当物质不再是唯一追求时,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逛街的目的变了。他们不一定非要买到什么,更多是想寻找一种体验,感受一种氛围,安放一下自己的情绪。一个能让他们觉得舒服、有趣、愿意待着的地方,比一个仅仅是商品陈列的地方,更有吸引力。这种从购买到感受的变化,正是非标商业能够兴起的根本土壤。

非标商业的核心,不在于建筑,而在于“人”。这些散落在街巷里的小店,背后大多站着一个“主理人”。店铺就是他个人想法、审美乃至生活方式的直接体现。他们用心装饰自己的空间,精心挑选售卖的物品,组织感兴趣的社群活动。顾客走进店里,消费的不仅是一杯咖啡或一件商品,更是在与主理人进行一次无声的交流,感受一种价值的认同。这种带着人情味的连接,是标准化的流水线服务所无法给予的。这个道理,就和做自媒体打造个体IP差不多。

非标商业不是凭空造出来的,它的根就深深扎在老街区的土地里。它没有推倒老房子,而是在保留原有社区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小心的“织补”和“嵌入”。老邻居的生活气息、黄葛树下的市井烟火,都成了它最真实的背景。这种对在地文化的尊重,让商业本身有了厚度,也让城市记忆得以延续。它不再是外来的闯入者,而是社区里有机生长出的一部分。

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这其实是商业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工业时代,为了效率,一切都追求标准化、可复制。这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促进了商品的普及。但当标准化的商品和服务无处不在,多到让人感到乏味时,人们又会反过来,去寻找那些有个性的、独特的、带着手工痕迹和情感温度的东西。

当然,我们并非要否定标准商业。大型商场的高效、便利和包罗万象,仍是城市商业不可或缺的主动脉,它满足了我们生活的基本需求。而这些街巷里生长出的非标商业,则像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它深入城市的细微之处,为城市提供养分,带来活力,满足了我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主动脉与毛细血管,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共存互补,共同构成了一个健康完整的城市商业生态。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无论形态是标准还是非标,最终能长久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真正理解了人的需求,并能持续提供独特价值的所在。因为商业的逻辑无论如何演变,其最终指向的,永远是人心。(完)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杨骏   审核: 周雨 主编:曾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