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镁离子电池即将量产,将给重庆带来什么
2025-09-25 18:28
最近,重庆潘复生院士团队开发的镁离子电池项目完成实验室验证,预计今年底推出首批样品,明年初启动中试产线建设,明年下半年进入小批量试生产,有望在2027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如此重大的创新,将给重庆带来什么?笔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
首先说说技术本身。镁在地壳中储量丰富,远超锂,确保了资源自主和成本优势;其二价离子理论上带来更高的能量密度,预示着更长的续航;同时,镁不易形成枝晶,从根本上提升了电池安全性,能有效规避锂电池可能存在的短路和热失控风险;加之长循环寿命和宽温域适应性,使其在理论上成为极具吸引力的下一代电池技术。
尽管前景广阔,镁离子电池至今未能像锂电池那样大规模普及应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技术成熟度和产业生态的现实差距。
一是技术成熟度仍需提升。锂离子电池经过数十年发展,技术链条高度优化。相比之下,镁离子电池仍在克服核心技术瓶颈,例如镁离子在电解质中的迁移速度较慢,影响充放电效率;高性能的正极材料开发难度大,导致实际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尚未完全达到商业化所需的高标准。
二是产业生态尚未成熟。锂电池已形成万亿美元级的巨大产业规模,拥有完善的供应链和显著的规模化成本优势。镁离子电池目前缺乏成熟的规模化产线和配套产业链,初期研发和制造成本相对较高,短期内难以与锂电池在主流市场直接竞争。因此,当前镁离子电池更多是作为一种有力的补充技术,在特定应用场景中展现其独特价值。
面对这些现实,重庆的项目在市场选择上展现出务实而精准的策略。按照目前已经公开的信息,初期,它将聚焦于电动两轮车、三轮车、电摩以及大规模储能系统、无人机、3C/户外设备等领域。
为何不直接进入技术要求更高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而选择上述这些市场呢?笔者推测认为,这主要是基于对技术现状和市场准入的考量。
低速电动车市场对电池的成本、安全和续航有强烈需求,镁电池恰能解决“里程焦虑”和“安全焦虑”等痛点。大规模储能对电池的循环寿命和本质安全要求高,镁电池的优势同样突出。同时,相较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对电池技术近乎严苛的性能、安全和集成要求,这些细分市场能更快实现技术验证和市场反馈,有助于项目稳健发展,为未来的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积累经验。
通过在这些领域的成功应用和规模化生产,镁离子电池可能将逐步提升性能、降低成本,为最终进入电动汽车等更高端、更广阔的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那么,镁离子电池将为重庆带来什么?笔者认为,该项目依托潘复生院士团队的科研实力,将有效整合资源,带动从上游材料到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在重庆集聚。预计规模化后成本可降低40%,这将赋予重庆电池产品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投资,创造大量高技术岗位,为重庆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同时,镁离子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将提升重庆在材料科学和电池工艺领域的本土优势。通过积累核心专利,重庆有望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增强在全球电池领域的话语权。这将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机构,助力重庆打造西部创新高地。
此外,镁电池作为大规模储能的关键技术,能高效支持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和调峰,是助力重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镁资源丰富且环保,将降低对稀缺锂资源的依赖,提升能源供应链的安全性。
更重要的是,尽管初期未直接进入,但随着镁离子电池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轻量化等优势将为重庆的电动汽车产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电池解决方案,缓解“里程焦虑”。同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应也将为自动驾驶、车载智能系统等核心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推动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