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今天我们该如何定义“长江文明”
2025-09-15 15:35
2025长江文明论坛,将于9月17日至19日在重庆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国内外专家将围绕主题,共话文明传承、共商文化交流,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
这样一场国际性的大会在重庆召开,彰显的是重庆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而透过重庆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反过来审视“长江文明”时,我们发现“长江文明”这个概念正被赋予一些全新的内涵。
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过去,一提到长江文明,我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巴山蜀水的古老传说、鱼米之乡的富饶、或是沿江而生的传统文化。它承载的厚重历史,其实代表的是农业文明的智慧。
但是,在世界风云跌宕起伏、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当下,这条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孕育出怎样一番新的文明气象?面对一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我们索性缩小观察的角度,透过重庆看世界,管窥“长江文明”的新内涵。
首先,重庆的实践,为长江文明增添了“枢纽文明”的底色。
重庆向东联通上海,向北连接俄罗斯,向南通向海洋,构建起一张面向世界的物流网络。这不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优越,而是一种主动的连接和开放。过去的长江,更多是内部运输的大动脉,承载着区域内的往来。而今天的重庆,正在把长江变成一个全球的交汇点,让天南海北的货物和信息在这里汇聚、中转、再出发。
这种“枢纽文明”的核心,在于打破地域的限制,让要素更自由地流动,让信息更顺畅地沟通,让资源更合理地配置。它改变了我们对文明的传统理解,不再是封闭和保守,而是开放和联通。
其次,重庆的工业转型,特别是汽车产业的华丽转身,正走出一条“创新文明”的道路。
曾经,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一些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也给长江生态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如今的重庆,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的。重庆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推动产业升级,从过去的规模粗放到今天的智能制造,从高排放到清洁能源。这不仅仅是经济模式的转变,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
这种“创新文明”的核心,在于科技的驱动、环保的优先,以及对未来的远见。它告诉我们,文明的进步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该在创新中寻找人与自然的平衡,在绿色发展中开拓新的道路。这是面向未来的文明,它重新定义了发展和文明之间该有的关系。
第三,川渝一体化、重庆与上海的合作等区域协同联动,为长江文明注入了“协同文明”的基因。
过去,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间,难免存在竞争。但在今天,在国家“一盘棋”的大局下,重庆与周边地区,乃至更远的省市,正在走向更深层次的合作。这种“协同文明”的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共同发展的意识。它超越了狭隘的地域观念,以更大的胸怀和更长远的眼光,汇聚起发展的合力。它展现了新时代下,区域之间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赢的集体智慧,共同描绘着长江经济带的繁荣图景。
当然,这种在经济大潮中重新解读的“长江文明”,并不是要否定或取代我们所熟悉的传统长江文明。相反,它是在那片肥沃的土地上,生长出的新的枝叶,结出的新的果实。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更要珍视长江的生态之美,守护它的历史印记,传承它深厚的人文精神。新时代的长江文明,应该是一个将经济活力、生态和谐与文化繁荣融为一体的综合体。它既要有重庆“再奋楫”的进取精神,也要有“万千气象话长江”的诗意情怀。
可以这样说,重庆的实践,正以一种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长江文明的图景——一条流淌着开放、创新、协同精神的现代化大河。它不仅是中国的经济主动脉,更是全球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缩影。
今天,当我们再次歌颂长江时,它不再仅仅是雄浑的自然赞歌,更是经济活力、生态智慧、文化深度交织的时代强音。如何在经济的巨轮滚滚向前之时,依然让一江清水浩荡东去,依然让沿江人文精神熠熠生辉,这是重庆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在新时代“长江文明”叙事中,需要持续书写和回答的深刻命题。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