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只租不买,年轻人的消费观你看懂了吗
2025-09-11 20:00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的《循环经济背景下的消费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白皮书》显示,2024年,我国租赁经济交易规模突破4.2万亿元,同比增长32%,服务用户超7.5亿人次。
美团的数据,也印证了这种“只租不买”的消费趋势。今年8月,“相机租赁”搜索量同比增长63%,“婚纱礼服租赁”搜索量同比增长109%,“无人机租赁”搜索量同比增长89%,“儿童推车租赁”搜索量同比增长165%。
过去,车子、房子、大件电器,都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尺。拥有它们,意味着稳定和体面。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选择轻装上阵——租车自驾,租相机旅行,甚至连穿衣打扮都开始流行订阅租赁。
笔者认为,这绝不仅仅是消费习惯变了那么简单。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场关于我们与物质、财富乃至自我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钱袋子,更在悄悄重塑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逻辑。
为啥这样说?先要回答我们为什么那么执着于“拥有”。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机器轰鸣,生产力大爆发,商品琳琅满目。拥有物质财富,不仅是安居乐业的基石,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尤其在中国,短短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成为了我们社会进步的醒目标志。
但是,当发展进入新阶段,资源日益紧张,环境压力倍增,特别是大城市的房价高企、生活成本飙升,让“拥有”变得越来越沉重。买房、养车,可能耗尽几代人的心血,带来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当买的代价变得过高,人们自然会去寻找更灵活的方式来满足所需。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数字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了这场变革的“总开关”。过去,一件物品被你买回家,它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而现在,各类共享平台就像一座座巨大的资源调度中心,利用大数据和算法,能迅速把那些沉睡的闲置资源唤醒,精准匹配给有需要的人。
你看,这多像一场从“物权经济”到“访问经济”的迁徙!你不再需要拥有物理资产,只需在需要时获得它的使用权。一台专业相机,你可能一年只用几次,与其花大价钱买回来放着吃灰,不如按需租赁,用完即还。一辆车,多数时间停在车库,但你可以通过分时租赁,享受随叫随到的便捷。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消费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有无,开始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迈进。一次说走就走的户外探险,一次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或者一项新技能的习得……这些体验资本,不仅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更能塑造我们的个性,丰富我们的人生。
同时,现代社会人员流动性强,人们不再甘于被固定资产束缚,更倾向于把资源投入到那些可以带走的知识、技能和记忆中。
当然,任何事都带着它的两面性。如果都倡导这种“轻资产”生活,人生奋斗的目标和意义又在哪儿?当一切都变得可租可换,当家的概念被解构为一个个临时居住的空间,我们的情感依恋和归属感又将何处安放?在一个“访问世界”里,如何构建稳定的社会关系和个体认同?
再从技术层面来看,共享经济常被视为环保的典范,但如果租赁的便捷性反过来刺激了过度消费,导致物品更频繁流转、清洗和维护,那是否反而会增加环境负担?真正的可持续,应该是在源头减少生产和消费,而非仅仅在流通环节做文章。
总之,从“拥有”到“使用”的消费模式变迁,既带来了社会效率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也对我们的经济模式、社会治理乃至个体存在方式提出了深刻的追问。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