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透过“村字号”文体活动的繁盛,你是否听见乡村的呼喊?
2025-09-10 19:07
几年前贵州农村篮球比赛(被戏称为“村超”)大火,启迪了全国的乡村旅游。此后,很多地方都纷纷效仿,尤其是暑假吸引城市居民前来避暑休闲。
比如,这个暑期,重庆乡村正以“村字号”文体活动为钥匙,撬开乡村活力与消费的双闸门。从非遗展演带火农家乐,到马球赛事吸引跨省游客,从农产品借“村晚”走秀出圈,到避暑经济添上“文化味”,一场场扎根田野的文体活动,让乡土热闹起来,也让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不过,如果止步于此,这番热闹便可能只是网红效应的一瞬。深究其背后的逻辑,你不得不承认,这些活动所折射出的,正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即如何打破城乡二元隔阂,让城市的要素,例如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有效回流农村,重塑乡村的造血能力。
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工业化浪潮席卷下,农村的资源、劳动力不可避免地流向城市,留下空心化的乡村,以及那些在城市打拼、回乡建起小洋楼的村民。这恰恰说明,乡村的经济活力,已难再仅凭传统农业或农民的零散打工收入来维系。乡村振兴,必须通过反哺,促进城市要素向农村的系统性流动。
“村字号”活动,可以看作是这种流动的缩影和探索。它们是乡土的试金石,检验着市场的兴趣,发现着潜在的机遇,也暴露着乡村在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产业基础上的短板。但仅仅依靠活动带来的流量,显然不足以撬动乡村的根本性改变。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也曾经历过类似的乡村衰退与要素流失。重振乡村,他们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其成功之处在于,将政府的战略规划与市场的活力驱动巧妙结合。政府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宽带、交通)、专业的公共服务、清晰的产业导向和长期的政策扶持,为资本下乡铺好了路,并创造了适配土壤;市场则在清晰的规则下,寻找与乡村真正需求匹配的项目,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而非仅追逐短期地产红利。
反观我们,多年来城市资本下乡成效不彰,原因复杂,但核心在于资源错配与接纳能力不足。资本可能看中了田园风光的概念,却忽视了乡村产业根基的薄弱;乡村可能渴求资金,却缺乏与之对接、能够有效运营的专业人才和成熟机制。这种水土不服,让资本空转甚至流失。
如何促进城乡之间要素的双向而非单向流动,尤其是让城市反哺农村,这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我们探索了很多年,的确难以找到普遍适应的程式,这或许需要漫长的时间,或者说需要一个重大的契机。
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乡村振兴,紧密关涉到内循环、产能化解和消费促进。笔者希望此文能促进大家再思考老生常谈的三个问题。
一是政府精准赋能,聚焦基础设施、政策引导、信息平台搭建,为城乡要素流动打通任督二脉。二是市场有效对接,鼓励资本流向实体产业,通过多元化合作模式,实现与乡村资源的深度融合,共同培育竞争力。三是激活乡村内生力,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提升乡村产业的承接力,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当地居民。
总之,“村字号”的热闹,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的窗口。真正的乡村振兴,绝非一场热闹的节庆,而是一场系统性、方向性、创造性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只有找准流动的方向与流动的机制,才能让乡村摆脱失血困境,重焕生机。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