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科技副总”不只是空降兵 更要当“生态链”的催化剂
2025-09-03 17:23
9月2日,市经济信息委联合市教委公示来自市内外高校的60名科技人才,担任我市2025年“科技副总”的人选名单,他们将一对一进入60家渝企,助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高校科技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无疑是加速产学研融合的重磅举措。但如果仅仅将此视为简单的人才输送或技术咨询,便会低估现代科技研发的复杂性,也未能触及这一模式真正的深层价值。
笔者认为,“科技副总”远不只是企业外部引入的人员,他们更应是撬动高校与企业形成系统性、持续性合作创新生态的关键催化剂。
当今工业研发,早已告别了独立作战的时代。它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依赖精密昂贵的实验设备,离不开庞大数据和专业软件的支撑,更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智力密集型活动。
一位高校老师,即便其理论功底再深厚,创新能力再突出,每年有限的工作时间(例如不少于60个工作日),其个人能力毕竟有边界。他或许能带来一些前沿思想、指引方向,甚至助推项目申报,但要将一个创意变为实实在在的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仅凭一人之力几乎难以实现。
因此,“科技副总”的定位必须升华。他们不应只是技术的传递者或临时的顾问,而更像是一座动态的链接,连接着企业真实的痛点需求与高校广袤的科研资源。这座链接所承载的,绝非仅仅是个人知识,而是高校内庞大的科研团队、尖端实验设备、多年沉淀的学科积累,以及弥足珍贵、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
透过“科技副总”这一渠道,企业能够深入了解高校的深厚底蕴——那里汇聚着不同学科背景的教授、博士、硕士组成的研发梯队,拥有企业难以独立构建的先进测试平台,更有长期探索、勇于试错的科研精神。这种精神,是激发创新的土壤,也是许多企业在市场压力下难以培育的稀缺品。当“科技副总”将这种系统资源和创新文化引入企业,并帮助企业与其所属高校建立起稳定的对接机制时,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内生创新能力,实现从外部支持到自身驱动的根本转变。
换句话说,成功的“科技副总”不仅能帮助企业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促成企业与高校之间形成一种超越单个项目、超越个人周期的深度合作关系。这可能意味着:双方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甚至共同申请重大国家项目。通过这些机制,高校的科研成果能更顺畅地找到转化路径,企业的实际问题也能得到更系统、更前沿的解决方案。这种协同效应,才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
由此,对“科技副总”计划的评价标准也需随之升级。我们不能只看个体“科技副总”完成了多少短期任务,而更应聚焦于他们作为关键连接所撬动的整体合作深度——例如,促成了多少校企联合研发项目、这些项目又孵化了多少新产品、甚至带动了哪些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
总之,如果能真正将“科技副总”视为一个战略支点,撬动高校与企业从简单的供需关系走向共生共赢的战略共同体,那么这60名“科技副总”所带来的,将不仅仅是局部创新,更是整个区域创新生态的跃迁。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