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从“产业智慧”到“城市治理”,重庆其实只有一步之遥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吴刚

2025-09-01 15:18

近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未来几年在科技、产业、民生、治理等重点领域形成标志性成果的路线图,强调应用牵引、系统布局与安全可控并重。

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部署,更是重庆将自身独特的产业智能化优势,延伸至超大城市治理、打造全国可复制样板的关键窗口期。

在全国人工智能加速转型的浪潮中,重庆已经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了先发优势。从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线、自动驾驶核心算法到车端智能系统,重庆已集聚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创新生态。这些经验不仅提升了产业效率,更在产品化、场景化和数据化方面积淀了宝贵资产。

如今,国家“人工智能+”行动将治理与民生列为重点方向,恰与重庆这座山地超大城市复杂的治理需求高度契合。重庆完全可以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淬炼出的成熟技术和理念,自然地“流入”城市治理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迭代—标准沉淀—规模推广”的良性闭环。

“数字重庆”建设的数字底座,以及以智能体为抓手的“场景—产品—标准”闭环,更为这种跨领域赋能提供了坚实路径。

笔者认为,重庆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将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了能用、好用、可复用的产业智能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中实现安全、高效行驶,其背后是对海量交通、环境、车辆运行数据的实时感知、分析和决策。这些在产业实践中淬炼出的智能体能力,能够直接迁移到城市治理的痛点和难点上。

举个例来说,将智能汽车的环境感知与风险预警能力应用于城市,整合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防安全等信息,通过AI模型预测风险,并调动具备自动巡逻、侦测功能的无人设备进行先期处置。

这正是重庆要构建的场景与产品的双向奔赴。简单说,城市治理提出真实、连续、可评价的问题,而产业智能化则提供可复制、可迭代的解法。

如何才能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车间智慧”转化为“城市大脑”的治理效能,梳理发达省市的做法,以及一些权威专家的观点,笔者建议重庆做好四件事。

一是智能体的开发,将智能网联汽车的感知、决策、控制等核心能力,提炼并标准化为交通、应急、环保等治理领域的通用模块,优先攻克重庆独有难题,沉淀可复用组件与行业微标准。

二是问题驱动,让治理场景成为产业创新的“试金石”,由城市统筹部门滚动发布治理场景清单与验收KPI,面向本地与外地团队“揭榜”,以阶段成果采购倒逼产业方案从试点走向稳定与可维护。

三是数据问题,建议借鉴智能网联汽车数据治理经验,构建“公共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三层体制,特别是将智能网联汽车运行数据等高价值产业数据,与公共数据深度融合,确保模型持续吃到新鲜数据。这方面,重庆已经起步,目前,长安和赛力斯正分别构建产业大脑。

四是算力问题,在路侧、枢纽、社区等前端部署边缘算力与轻量模型,将“识别—判断—处置”链路前移,实现毫秒级联动,核心城域保留统一训练与策略中枢。

乘着“人工智能+”的东风,重庆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智慧”延伸至“城市大脑”,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平移,更是理念的升华。从先发到引领,关键在于让治理持续提出问题,让产业不断给出解法,并把解法沉淀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与工具。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陈钧 主编:曾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