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向中间商说“拜拜”,消费品硬折扣时代或已来临
2025-08-25 12:30
一瓶矿泉水卖一块钱,一盒酸奶只要两块多,这两年,重庆一家名为条马的超市,绕开中间商直接从厂家采购,已经在重庆开出了200多家门店,在一条竞争极其激烈的商贸零售赛道上风生水起。
笔者开始认为,条马是个别现象,不代表趋势,但最近才发现,这种判断,大错。
8月16日,京东折扣超市全国首店在河北省涿州开业;盒马推出硬折扣零售超市品牌盒马NB,目前已经开出近300家门店;传统商超物美更是一口气开出六家名为“物美超值”的折扣店……
从重庆条马到这些大厂,价格为啥能做到这么便宜?玩法就是一招:硬折扣。
简单说,就是通过极致优化供应链、砍掉一切不必要中间环节,实现商品可持续低价。与之相对的软折扣,就是销售尾货、临期商品或清仓,快快卖完好回款。
硬折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从商品诞生的源头就开始介入,通过产地直采、发展自有品牌、与制造商深度合作等方式,将原本层层加价的经销商、分销商环节彻底剔除,把节省下来的成本直接让利给消费者。
笔者预测,“硬折扣”要火,要像当年超市取代百货柜台一样,会成为商贸零售业的常态。为啥?它背后有三股势不可挡的深层推力。
首先,全球工厂的产能大爆发,正在呼唤更直接的销售渠道。过去几十年,特别是中国,我们的制造能力简直像开挂一样,生产线火力全开,商品堆满了仓库。但传统的层层分销,不仅效率低下,还让成本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制造商们看着自己爆棚的产能,眼巴巴地想直接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里,既能消化库存,又能降低终端售价,让自己的产品更有竞争力。这时,硬折扣模式就像一辆直通车,完美契合了制造商们的渴望,让他们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快地抵达终端。可以说,这是一场从生产端发起的,对传统流通渠道的外科手术。
其次,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经历了多年的“买买买”和消费升级,我们这代消费者,兜里的钱花得越来越有智慧。以前,我们或许会为了一个响亮的品牌名、精美的包装,或者铺天盖地的广告而心甘情愿地掏钱。
但现在,大家对虚头巴脑的东西越来越免疫,更关注商品的里子:质量好不好?功能实不实用?性价比高不高?这种去品牌化的消费觉醒,不是简单的抠门,而是对商品价值的重新定义。当消费者普遍追求不为面子、只为里子时,硬折扣这种把钱花在刀刃上的模式,恰好挠到了他们的痒点。我们只想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东西,这需求,强劲而真实。
最后,数字化和物流基建神助攻,让去中间化成为可能。 想想以前,为什么需要那么多批发商?因为信息不透明,物流不发达,工厂和消费者之间隔着千山万水。但现在呢?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这些高科技就像给供应链装上了透视眼和飞毛腿。
零售商可以坐在办公室里,直接跟远在千里之外的工厂下单,通过大数据精准预测市场需求,库存周转效率大大提高。高效的物流网络,让货物从工厂直接运到门店,速度快得惊人。这些技术的成熟,彻底打破了传统批发商赖以生存的信息壁垒和物流瓶颈,让“中间商赚差价”这件事变得没那么理所当然了。科技进步,为硬折扣的大规模普及铺平了道路。
面对这股浪潮,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得赶紧调整频道。对零售商而言,重心必须放在管好供应链和用好大数据上。而对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好事一桩,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物美价廉的好东西等着我们。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