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非标商业,距下一个顶流有多远?
2025-02-13 10:10
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重庆文旅市场表现亮眼。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我市重点监测的10家旅游休闲街区累计接待389.15万人次,其中游客接待量排名前3的街区分别为:渝中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南岸弹子石老街、万州天生城文旅街区。
聚焦重庆,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紧扣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城市商业载体转型升级发展行动,推出一批“江崖街洞天”消费新场景。放眼全国,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正在被一系列消费新场景“点燃”,这类消费新场景被统称为“非标商业”。
促进消费提质升级,非标商业如何创新模式、引领潮流,成为激发市场活力、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引擎?
▲渝中区戴家巷,游客正在喝茶聊天,欣赏山城美景。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所谓非标商业,顾名思义,就是相较于常规商业项目而言的非标准化商业体。
尽管目前业内或学界对此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新锐、创意、个性、时尚是它的共性特征。从类型上看,目前国内非标商业主要有公园非标商业、文化街区商业、市集型商业等多种形态。
尤其是随着“Z世代”消费群体的崛起,个性化消费的趋势愈发明显。比起传统百货商场,利用废弃厂房、老旧小区等改造而成的消费场景,更能激发当代年轻人的潜在消费心理;比起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品牌,他们也更愿意为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生活方式的品牌埋单。而这背后所牵涉的城市更新、存量资产盘活等话题,也颇具含金量。
与上海、成都、深圳等地相比,重庆的非标商业有何特点?
地理空间是一手“王炸”。与其他城市相比,重庆的非标商业在空间布局上更具创意和挑战性。在垂直生长的城市里,坡地、桥梁、隧道等都可以形成独具一格的商业形态。在依山而建的下浩里,游客在火锅香味中爬坡上坎;三洞桥PARK则以三个各有特色的桥洞赚足大众眼球……
历史与现代展开一场“对话”。法国仁爱堂旧址转变为深受年轻人欢迎的“秘境花园”,南滨路上的重庆开埠遗址公园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打卡”……通过引入民宿、文创商店、小剧场等多种业态,有温度、有烟火气的老建筑,成了非标商业最好的载体之一。
夜间经济续写一段“传奇”。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城市消费60%来自夜间,夜间经济已成为重庆的一张“金名片”。其中,非标商业扮演的角色不可谓不重要。从渝中区的老牌劲旅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到江北区的“九街有个单位”,在夜里,我们总能看见重庆非标商业的多元面貌。
▲南岸区下浩里,美丽风光使这里成为网红打卡点。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衡量非标商业成功与否的标准有很多,但无论哪一条,都离不开消费者“用脚投票”这至关重要的一条。
拿成都来说,从藏在公园的下沉式商业综合体——REGULAR源野,到今年频频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的麓湖CPI岛,成都的非标商业总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重庆要拿出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非标商业模式,要避免走入哪些误区?
市场定位的虚高与下沉市场的错位。不少非标商业在规划初期,喜欢追求所谓的高端化、国际化,吸引高净值人群。与此同时,一些非标商业在实操过程中,又试图通过“下沉”策略,打造亲民的消费场景。
高端定位的非标商业在面对本地消费群体时,往往显得“曲高和寡”,难以形成可持续的消费黏性。另一些自我标榜为“非标商业”的,其中大量充斥着“长沙臭豆腐”与“义乌小商品”,缺乏对年轻消费群体的精准把握,给人一种廉价感。
文化表达的浅尝辄止与形式主义。非标商业的一个特点,在于凸显在地文化特色。重庆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然而,一些非标商业项目未能真正挖掘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
比如,在文化植入上过于依赖表面功夫,缺乏文化创新的勇气和想象力。例如简单地将吊脚楼、火锅等元素作为装饰,未能将其与商业场景深度融合。这种形式主义的文化表达,不仅无法打动消费者,反而容易引发审美疲劳。
商业生态的短视,缺乏协同发展。一些非标商业的运营团队缺乏专业操盘能力,仅将特色空间作为地产招商的噱头,却忽视了核心的内容孵化和社群运营,导致“开幕即巅峰”。此外,非标商业所涉及的业态多元,这也对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政策支持与引导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二期工程改造后,居民楼下多了不少新开业的各种业态的商铺。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当下,非标商业很火。但也有人“吐槽”,称“‘非标’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诚然,当“非标”沦为营销话术,真正的差异化价值便无从谈起。
重庆需要关注的是,在“赛博朋克”“8D魔幻”等种种滤镜之外,非标商业如何超越地理奇观的初级叙事,在政策精准供给、商业生态培育、本地文化传播等细分领域,构建起系统竞争力。
从单点引爆到系统共生。非标商业要学会用系统观念看问题,摆脱旧有的路径依赖,打破各自为战的单一模式,也不能陷入流水线复制的窠臼,让非标商业真正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时代命题有机融合。
比如,南坪街道后堡社区如今成了不少市民游客的新去处。这里的非标商业体量不大,多样性却很丰富。破败的老旧小区,通过改建闲置资产为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商业设施,既提升了社区生活服务水平,也营造出全新的消费空间。
从符号拼贴到基因重组。要打破消费者“感觉都一样”“没什么区别”的质疑,非标商业就必须走入“文化基因编辑”的新阶段——既非复刻仿古,亦非网红堆砌,而是要用当代语言重构巴渝文化DNA。
在重庆“母城”渝中区,“悬崖边的百年老街”戴家巷,从破旧的棚户区转变为都市人文新地标;“庙市共生文化街区”妙街,开创中国“佛系商业”新流派……通过文化解码与制度创新,城市文脉当然可以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密码。
从平面传播到场景输出。一方面,应借力数字重庆建设,通过数字化传播和社交媒体营销,构建重庆非标商业的全球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外国消费者。另一方面,要切实提升国际消费者体验感、获得感,仍需在打造沉浸式消费空间,优化国际服务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
万变不离其宗。重视非标商业,既是看重它背后所涉及的人与人、人与商业、人与城市的关系,更是看重它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