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以金融赋能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 重庆构建“一体系一平台”重要金融基础设施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黄光红 罗斌

2025-10-15 16:41

金融赋能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重庆再出新招。10月1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金融赋能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副行长温江勇在会上透露,该行正聚焦国际航运贸易中“结算”“融资”两大金融核心需求,牵头构建“一体系一平台”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为重庆国际航运贸易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功能更全的金融服务,助力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

▲10月15日,金融赋能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市新闻发布中心举行。 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一体系一平台” 共同构成国际航运贸易数字化跨境结算融资服务机制

所谓“一体系”,指国际航运贸易数字化跨境结算融资服务体系,是对航运贸易背景下跨境结算融资业务模式的设计和规划;“一平台”,指重庆市综合枢纽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是“一体系”中各项跨境结算融资业务模式落地运行的载体。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国际航运贸易数字化跨境结算融资服务机制。

“‘一体系一平台’是我市对接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 温江勇介绍。

具体来说,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将通过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运用,实现航运贸易的结算融资流程线上化、智能化。同时,整合陆海新通道沿线区域政银企相关贸易、物流、资金等数据流信息,推动实现政策、服务、数据三要素的共享,从而串联起一张纵横贯通的数字金融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更精准、更便捷的融资结算服务,为银企高效精准对接、防控风险提供强有力支持。

将搭建25项业务场景

温江勇介绍,“一体系一平台”将从跨境结算、融资支持、区域金融协同三个层面,搭建起25项业务场景,为我市国际航运贸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跨境结算层面,通过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汇款、新型离岸贸易结算、保税加工贸易结算等12个业务场景,打通覆盖跨境汇款、信用证、托收三项跨境结算主要模式的数字人民币线上支付通道,提供本外币跨境结算线上真实性核验支持,并创新离岸账户结算等一些特定场景下的跨境结算。例如,企业线上发起数字人民币跨境汇款,银行在线审核后即可完成支付,在清算和核验环节,相较于传统跨境汇款,更加快速高效。

融资支持层面,以贸易融资、企业跨境信用信息查证等9个业务场景,构建覆盖数字人民币融资、“一单制”提单等航运贸易特色融资、企业信息增信融资的融资服务体系,满足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

区域金融协同层面,建设4项适配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需要的跨区域协同场景,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3+2”省区市金融政策互通、企业名录共认、银企高效对接、金融数据共享。

“一体系一平台”具备四大优势

“与传统方式相比,‘一体系一平台’具备四大优势。” 温江勇说。

一是更加高效。通过平台,不仅可以将企业跨境结算数据转化为对企业信用状况判断的依据,还可以将融资环节形成的企业风险评价数据、信誉数据用来支持结算环节真实性核验,尽可能减少企业业务办理时提交的资料数量。例如,企业办理跨境结算后,其交易记录可作为信用评价的参考,后续申请融资时,银行可根据结算记录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快速审批放款,省去了企业为证明其营收能力、信用状况而提交各类资料的过程;而贷款履约记录,又有助于提升后续企业在办理结算交易时,开展真实性核验等审核环节的效率。

二是更加科学。如,在线上,银行可通过平台实现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融资,以及企业的单据流转、信用评估等功能,便利线下业务办理;在线下,银行可通过提供传统模式的资金跨境结算、融资放款等业务操作,实时向平台反馈数据,用于优化线上流程,从而实现线上线下高效联动。

三是更加便捷。在同一场景下,企业可通过平台统一入口办理本、外币业务,享受本、外币有效衔接结算融资服务体验。同时,对跨境结算与融资审核结果实行本、外币互认共享,大幅提升同类业务场景下的本、外币业务办理效率和服务感受。

四是更加互惠共享。“一体系一平台”将更好发挥我市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组织中心优势,整合市内外金融、数据、信息资源,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3+2”省区市金融外汇政策与金融服务产品集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相关企业与项目名单全域互认,提升区域金融协同水平。

温江勇表示,目前,“一体系一平台”建设正有序进行,建设完成后,将在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打造跨境数字金融服务总门户,为企业提供全功能、一站式线上便利化跨境金融服务;构建物流、贸易与金融集成创新孵化总平台,持续孵化适应新业态、新场景的数字金融服务模式;建成服务陆海新通道、辐射东盟的金融服务总枢纽,通过服务场景、规则标准的复制推广,深化与陆海新通道沿线及东盟地区金融合作。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周雨 主编:曾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