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充电“糊涂账”调查·上篇|充停服务“两张皮”:新能源车主为何算不清一笔账?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白麟 杨骏 实习生 李俊晓

2025-11-23 18:48

编者按

    新能源汽车普及浪潮下,充电补能本应是便捷出行的“加分项”,却因充停服务割裂、收费规则模糊沦为车主的“烦心事”:充电免停承诺“口说无凭”,超时占位费标准“五花八门”,一笔充停账算得人一头雾水。

    为破解这一民生痛点,本报记者兵分多路,深入重庆中心城区商圈、公共停车场,与车主、运营商、物业方面对面,探寻乱象背后的利益症结与技术瓶颈,为推动充停服务一体化寻找破局之道。

“以为充电就能免停车费,没想到还是被‘额外收费’了。”刚入手新能源汽车不久的刘女士,提起前几天在渝中区时代天街的充电经历,满是无奈。为了利用购物时间给车辆补能,她特意选择了商场地下车库的慢充桩,3小时后取车时,不仅花了40元电费,还被闸机拦下要求缴纳15元停车费。

“电费加停车费,一度电综合成本快2块钱,比在家充电贵了三四倍。”刘女士坦言,原本想着图个方便,结果反而多花了冤枉钱,这种“糊涂账”让她对公共充电望而却步。

刘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走访发现,充电与停车本是新能源补能场景的“配套服务”,却在现实中呈现“各自为政”的状态,让不少车主直呼“搞不懂”。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猫腻?

PART 01
减免规则“雾里看花”:车主充电遭遇“选择困难”

“充电桩上没写停车减免规则,问了才知道两者互不相干。”为核实刘女士的经历,记者驱车前往时代天街停车场A馆,在某品牌充电桩前仔细查看,屏幕和机身均未标注任何停车优惠信息。

随后,记者以车主身份拨通商场服务电话,工作人员核实后回应:“充电桩是服务商独立安装的,车库由物业负责管理,两者没有关联,不提供停车减免。”

除了规则“隐身”,部分停车场的充停优惠还存在“差异化对待”。车主王先生向记者吐槽了他在两江新区SKP(原新光天地)停车场的充电经历:“车库里有好几家品牌充电站,每家的停车减免政策都不一样,看得人眼花缭乱。”

记者获取的一份商场充电服务表显示,特斯拉、昊铂、极氪等品牌充电站可直接享受充电免停车费;小鹏、富裕充等品牌需提前绑定车牌,单笔充电满10分钟可减免2小时停车费;岚图、特来电等品牌则明确充电需单独缴纳停车费。“本来只是想补个电,还要逐个对比优惠政策,太费精力了。”王先生说。

不过,也有部分停车场给出了清晰指引。在巴南区李家沱愉秒充巴南大道超充站,停车场入口闸机处醒目地标注着“充电2小时内免费停车”。记者现场体验快充40分钟后离场,系统自动识别充电记录,未收取任何停车费用。记者采访发现,目前重庆公共区域的充电停车减免政策,完全由场地方自主制定,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车主难以形成稳定预期。

PART 02
利益博弈+技术壁垒:充停一体化卡在哪?

为何本应协同的充停服务,会出现“两张皮”现象?记者采访了解到,这背后既有充电运营商与停车场管理方(物业)的利益分歧,也存在技术层面的现实阻碍。

“这是行业普遍存在的痛点,核心问题在于成本分摊和利润分成。”重庆某充电服务公司负责人张玲玥直言,虽然政府鼓励场地方为充电车辆提供停车便利,但并无强制性规定,双方需单独协商合作模式。“运营商为停车场带来了客流,是否该减免场地租金?减免的停车费由谁承担?这些问题协调起来难度很大。”

而停车场管理方则有不同看法。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型商场物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物业公司只是管理者,并非产权单位,真正的难点在于说服开发商或业委会。”该负责人表示,安装充电桩不仅需要划定专属车位,还涉及高低压配电工程改造,需投入巨额前期成本。更关键的是,充电车辆(尤其是慢充)停留时间长,会影响停车场周转率,与停车场的核心收益逻辑存在天然冲突。

此外,技术层面的“孤岛效应”也加剧了问题。传统停车场系统与充电桩系统相互独立,资金清分成为难题。“假设车主总共支付50元充停费用,如何实时、准确地按协议拆分给停车场和运营商?”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缺乏能实现“统一支付、自动分账”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导致双方合作难以推进。

PART 03
破局之路:从“分割管理”到“数据协同”

“解决充停‘糊涂账’,技术已不是瓶颈,关键在于重构利益分配机制和信息透明渠道。”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推动充停服务一体化,需要政策引导、技术支撑和行业协同多方发力。

针对技术壁垒,市场已出现成熟解决方案。重庆某支付PaaS平台解决方案顾问陈晓琳介绍,目前行业内的“静态交通解决方案”,可将车主通过APP、小程序、扫码支付的充停资金统一归集,再根据运营商与物业方预设的协议,实现实时自动分账。“停车场与充电桩系统无缝集成,车主在出口一次结算,彻底打通资金流和信息流。”

在信息透明方面,市场研究机构负责人冷兵建议,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打造官方权威的市级充电服务信息平台。“强制所有运营商接入,不仅要显示电价,还要以醒目方式公示停车减免规则,为消费者提供‘一口价’预估服务,让收费明明白白。”

行业人士还呼吁,政府应出台更具约束力的指导意见,明确停车场产权(经营)单位与充电设施运营企业的合作规范,界定双方在电容改造、安全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责任,打通技术、信息和利益壁垒,让新能源车主真正享受到“即插即充、无感支付”的便捷服务,不再为充停“糊涂账”烦恼。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陈钧 主编:曾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