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新重庆·我当种草官④|品舌尖美食 赏川剧绝技 重庆非遗以全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2025-10-20 07:51

热气腾腾的锅盖揭开,金黄的焖烧鸡裹着浓郁酱汁,香气瞬间弥漫整个店铺。10月13日,“种草官”们围坐在弓虽昌焖烧鸡店内,用筷子夹起裹着浓浓仔姜香味的鸡肉送入口中,纷纷竖起大拇指:“这味道,绝了!”

▲10月13日,“种草官”们品尝弓虽昌焖烧鸡。记者 梅耀 摄/视觉重庆
作为重庆非遗美食,弓虽昌焖烧鸡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更凭借创新与传承,成为消费市场的“热门美食”。从舌尖到指尖,从剧场到街巷,“种草官”们用镜头记录非遗魅力,见证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破圈”之路。





踏入弓虽昌焖烧鸡大竹林店,竹楼、竹坝、风雨竹廊映入眼帘,浓郁的竹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与此同时,焖烧鸡鸡肉与仔姜融合的独特香味也萦绕鼻尖,令人垂涎。创始人肖强介绍,这独特的香味正是弓虽昌焖烧鸡的魅力所在。
肖强向大家分享了这道非遗美食背后的传承故事。焖烧鸡始于1948年,是地道的重庆老字号,从岳母的母亲,到岳母,再到肖强,历经三代传承。在肖强讲述中,焖烧鸡在岁月沉淀中散发浓郁香气,逐渐成为记忆中岳母(汤朝藩)逢年过节时端出的热气腾腾的传家菜。
“焖烧鸡的‘四步独创焖烧技艺’堪称这道菜的灵魂”,肖强介绍到,先“炒”去除鸡肉水分,再“压”定鲜嫩口感,接着“焖”让配料充分融合,最后“回”锁住浓郁香气,四步紧密相连,造就了这口舌尖上的美味。2024年,这套烹饪技艺成功入选两江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弓虽昌不仅守正,更注重创新。针对不喜辣味的顾客,去年,推出不辣的山菌口味焖烧鸡,深受老人、孩子及外地游客喜爱。凭借匠心制作与稳定品质,弓虽昌赢得食客广泛认可,如今,在重庆已有14家直营门店和1家外卖专门店。

▲10月13日,“种草官”们打卡弓虽昌焖烧鸡店。记者 梅耀 摄/视觉重庆
在重庆这座美食之都,非遗美食推陈出新并非孤例。
磁器口陈麻花推出低糖、海苔等新口味,引得游客纷纷排队;涪陵榨菜开发文创零食,让传统“下饭菜”焕发新活力;白市驿板鸭借助真空小包装与线上直播,销量大幅增长。传统技艺与现代消费需求深度融合,正不断为非遗美食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种草官”们的第二站来到解放碑雾都剧院,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非遗技艺表演正在这里上演。
舞台上,川剧变脸演员一个转身,脸谱瞬间从红色变为可爱的熊猫图案,引来台下观众阵阵惊呼。“种草官”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精彩一幕。“我们将卡通、熊猫等元素融入变脸设计,年轻人特别喜欢。”雾都剧院店长唐兴勇表示,“传统技艺要活起来,就必须贴近当代审美。”

▲ 10月13日,在雾都剧院的舞台上,演员表演喷火。记者 梅耀 摄/视觉重庆
剧院的创新不仅限于变脸。茶艺表演环节,95后茶艺师蓝钦埕手持长嘴铜壶,将武术招式与街舞动作巧妙融合,在戏曲音乐的配合下,将传统茶艺升级为一场视听盛宴。“过去茶艺讲究‘慢功夫’,如今更需要快节奏和强互动。”他这样介绍。

▲10月13日,雾都剧院,“种草官”上台体验功夫茶。记者 梅耀 摄/视觉重庆
在雾都剧院,非遗技艺通过现代表达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唐兴勇强调,创新从未脱离传统内核,而是在传承精髓的基础上,以现代人喜爱的方式重新呈现。这一理念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成为备受年轻人青睐的打卡项目。
这样的创新实践在重庆非遗领域已成趋势:荣昌夏布将传统织造技艺与时尚设计结合,推出汉服、手提包等新品;铜梁龙舞借助灯光特效和现代编曲,登上春晚舞台;大足石刻运用VR技术,让游客“穿越”唐代亲历石刻创作……传统文化类非遗正通过科技赋能与跨界融合,褪去“古老”标签,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重庆“非遗”相关团购订单中,小吃、火锅、理疗、茶馆等位列热门品类,“非遗”相关到店餐饮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50%,从消费年龄人群来看,20-30岁用户占比达40%,女性用户占比达6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独特智慧与文化血脉的结晶,宛如一条精神纽带,紧密连接着历史与未来。在重庆,非遗正以全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借由年轻创意与互联网传播,绽放出消费蓬勃生机。
重庆非遗的持续焕新,得益于市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平台搭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出台,专项保护资金设立,为各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筑牢了制度与资金保障。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实施,联合高校开设刺绣、漆器髹饰等专题课程,已培养超千名中青年传承人。
同时,重庆积极推动“非遗+”融合模式,通过跨界联动餐饮、文化、旅游等领域,有机结合演出、赛事与音乐、美食等元素,构建起文体商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
今年,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成为重庆非遗保护主线。重庆将深化“非遗焕新计划”,培育特色品牌,开展非遗购物月活动,开发兼具传统底蕴与当代审美的产品。非遗体验中心与工坊嵌入景区与街区,打造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推动“非遗进景区”常态化。
如今,非遗不再是尘封的“老古董”,而是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的亮丽名片,在山城大街小巷以生动形式“活”起来,为巴渝文化传承与城市消费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系列报道: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