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全国唯一省域全覆盖!重庆何以获批这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
2025-09-11 16:18
9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在重庆等10个地方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标志着重庆加快融入和主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迈出关键一步,为打造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提供“重庆方案”。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统一要素资源市场,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是标志性改革举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分析。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将用好国家赋予的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探索形成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增添新动力。
“这次国务院部署的10个试点地区,从布局范围看,重庆是全国唯一的省域全覆盖试点地区,其他试点地区均为省域部分城市、都市圈、城市群。”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田庆刚认为,这个改革试点有利于发挥重庆拥有全要素交易平台的基础优势,创新完善要素产权、市场化定价、交易结算等制度体系,实现要素配置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
不过,成功获批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并非易事。重庆何以脱颖而出?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数据要素交易规模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成功入选这个试点,关键在于重庆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具备现实基础。”重庆社科院财政与金融研究所所长康庄表示,近年来,以数字重庆建设为牵引,重庆因地制宜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市场化交易机制,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比如,动能强劲的数据市场就是一个典例。
2025年智博会期间,一场可信数据空间高质量数据集生态大会备受关注。据了解,“可信数据空间”是指多方共建、共享、共用、共创的数据流通新生态,就像给数据搭了“安全快递网”。重庆在这场大会上宣布,要加速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可信数据空间”,着力推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全力打造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庆样板”。
会上,重庆披露了三张清单,为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按下“加速键”:
其一,85个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清单:涵盖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计划到2027年,重庆将高水平建设400个高质量数据集。
其二,16个可信数据空间培育清单:涵盖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计划到2027年,建成30个全国领先的可信数据空间,构建安全、有序、高效的数据流通新生态。
其三,30个AI+综合场景清单:重庆集中打造一批“三融五跨”AI+综合场景,计划到2027年将高水平打造200个“AI+综合场景”。
发力“可信数据空间”,只是重庆激活数据市场的一个缩影。
当前,重庆正依托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探索建立数据定价、数据登记、供需匹配、交易结算等全流程交易体系。
比如,重庆两江智慧城投公司在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完成了总存储容量7.59TB、数据资源表157张、数据项6.6亿个、数据总数量39亿条的数据资产盘点工作,实现入表金额1585万元,成为全市首例数据要素资本化的完整流程示范案例。
同时,西部数据交易中心还携手华夏银行在重庆落地全国首笔数据资产挂钩抵押贷款,企业可以将持有的数据资产在西部数据交易中心进行全流程线上抵押登记,成功探索企业数据资产融资新路径。
此外,重庆轨道集团还完成重庆轨道交通乘车二维码基础数据资产的登记程序,拿到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数据资产登记中心颁发的全国首张《数据资产登记证书》,实现重庆国有企业数据资产登记工作“零”的突破。
打造全国品类最多的土地市场
眼下,陈泽红因为屠宰场的生意正忙得不可开交。不过,3年前,这个屠宰场还是一片废墟。
原来,陈泽红2022年返回南川,准备投资兴建一座屠宰场。经过筛选,石溪镇五星村的一处废弃学校进入了他的视野。
“条件都满足,但问题是该地块不能买卖,投资兴建的屠宰场产权属于五星村集体。”陈泽红说。
转机出现在2023年3月,南川区入选了国家第二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名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国有用地一样,可以同权同价进行交易、质押贷款。
当年10月在重庆农土交所,陈泽红以3.5万元每年、出租20年的方式,成功拍下这一地块,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南川的“土地变现”并非个案。
在巴南,重庆农土交所成功招引浙江莫干山民宿业主,促成巴南区南泉街道迎龙村入市地块以溢价率45%、单价112万元/亩出让成交。
“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生态增值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要么是‘钱’找不到‘地’,要么是‘地’找不到‘钱’,难以实现土地平等交换、高效匹配、双向流动。”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以数字重庆建设为牵引,以数智赋能打造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
具体来看,打造数字化“土地商店”,为土地市场的交易主体、服务机构、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土地供需信息、地图找地、云上选地等服务,自2023年上线以来,累计服务26个区县,发布各类建设用地、自然资源资产项目313个、面积2.2万亩。
同时,重庆农土交所还建立“后仓”,汇集批而未供、闲置低效、拟转让或退出市场等土地信息,纳入土地“货仓”,根据项目成熟度分批“上架”展示,保证“土地商店”货源充足。
此外,重庆农土交所还搭建土地“电商”,联动全国平台,实现交易全流程线上办理,做到“竞买不跑路、交易不见面”,2023年以来,累计交易入市土地34宗251亩、交易额1.37亿元。
截至目前,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已整合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成为全国交易品类最多的综合性要素资源交易市场,土地要素市场化累计交易额达到1259亿元,交易规模西部第一。
贡献上市企业数量在全国同行业领先
作为玻纤行业内首家绿色工厂,眼下,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复材”)已跻身全球同行业前三,产品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家拥有470多项境内外专利,产能规模占到全球的10%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之路却走得颇为曲折。
“企业成立于1991年,专注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国际复材副总经理黄敦霞介绍,旗下有二十几家控股或全资子公司,但由于各地会计准则、法律环境都不一样,“上市”一再搁浅。
2017年,完成股改的国际复材开启了新一轮的上市准备。这一次,重庆股权服务集团加入进来,为国际复材上市提供保姆式服务,带着深交所重庆基地专家进企业“问诊”,把相关部门召集到一张桌子现场“解题”。历经6次财报更新、3轮问询反馈,2023年底,国际复材公司登陆创业板,募集资金超过18亿元。
国际复材的成功上市,只是重庆区域性股权市场改革持续突破的冰山一角。
作为中西部首个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地区,重庆累计服务28家企业首发上市、3家企业并购上市、3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贡献上市企业数量在全国同行业领先。
具体来看,重庆区域性股权市场搭建企业转板“直通车”,助推企业上市脚步更快。比如,重庆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企业上市转板机制,在全国首批与全国股转公司签署绿色通道、公示审核监管合作备忘录,实现三四板制度型对接。
同时,重庆构筑优质企业“储水池”,孵化培育更加精准。比如,重庆股份转让中心成为全国首批、西部唯一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的“专精特新”专板运营机构,目前“专精特新”专板累计入板企业达到696家。
此外,重庆还拓展企业融资“新渠道”,融资对接更加通畅。重庆区域性股权市场探索融资产品创新试点,积极推进跨境发行数字存托凭证,累计帮助企业通过各类产品融资超过1000亿元;全国首批落地私募基金综合研判会商系统试点,累计吸引110个基金管理人和89支专注行业领域投资基金入驻。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创新打造“信易融”大数据融资平台,推出“股转信易贷”“政策贷”等特色数字化产品,今年以来帮助信用良好的经营主体获得新增融资授信374亿元;创新打造数智平台“加速器”,上线运行“科创资本通”平台,引导1194家拟上市后备企业入库,资本市场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持续提升。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