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智博会·观察|从“功能堆砌”到“价值共生” 重庆汽车产业如何应对“深水区”挑战
2025-09-07 17:05
重庆乃至全国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行至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当上半场的“电动化”竞赛已近尾声,以硬件配置和功能数量为核心的野蛮生长时代正悄然落幕;下半场的“智能化”角逐,则对产业提出了更深刻的命题:如何从“功能堆砌”走向“体验为王”?如何在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带来的机遇与风险中求得平衡?如何将冰冷的技术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值得信赖的伙伴?
正在举行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与会的多位行业专家用他们的洞见为这些时代之问给出了答案:重庆汽车产业的未来,在于构建一个以用户价值为核心,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协同进化,并积极融入全球体系的健康“生态”。
▲9月7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展区,市民排队打卡飞行汽车。首席记者 龙帆 摄
智能座舱
别无效内卷,拥抱按需付费
智能座舱,曾是各大车企“秀肌肉”的主战场。屏幕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然而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却未必随之提升。这种“功能的堆砌”正让行业陷入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内卷。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座舱分会主任委员郭钢对此现象表示:“三年前三百个功能,两年前三千个,到去年三万个,实际上老百姓常用的就有十几二十个。”他认为,行业必须走出当前误区,真正去识别用户的核心需求。未来的座舱发展,将从当前人下达指令、车机被动响应的CL2级,进化到能够主动感知驾乘人员行为特征和意图、并主动提供服务的CL3级。
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商业模式的重构。郭钢描绘了这样一种未来:将空调、安全等“共性需求”作为车辆标配,而将满足不同用户偏好的“个性化需求”转变为可订阅、可付费购买的增值服务。
这种模式,对消费者而言,是“不花冤枉钱”,初始购车成本得以降低;对车企而言,则是成本的有效控制和后期服务收入的开拓。这不仅是为座舱“瘦身”,更是为用户和企业双向“增值”,标志着行业正从单纯的硬件销售转向“硬件+服务”的长期价值运营。
AI大模型
以“端云协同”平衡创新与安全
如果说智能座舱是人车交互的“面子”,那么AI大模型就是驱动未来汽车智慧的“里子”。重庆大学副教授李文博指出,大模型的上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真正的可能,即让汽车从一个交通工具,演进为具有自学习、自进化能力的“具有类人情感的出行伙伴”。
但这股强大的力量也可能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李文博坦言,大模型的运行离不开高质量数据、强大算力和优秀算法的支撑,这也必然带来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整车成本增加和额外能耗等一系列挑战。如何在拥抱技术浪潮的同时,为这股力量套上可靠的“缰绳”?
他给出的答案是“端云协同”的混合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涉及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基础决策能力,放在车内的“端侧大模型”上,确保核心信息不上网。
同时,在“云端”部署一个参数量巨大的通用大模型,为用户提供更高阶、更强大的智能体验和服务。
在李文博看来,这种架构设计,如同一道精巧的防火墙,既能让用户享受到AI带来的极致便利,又守护了数据安全的底线,为当前行业在大模型落地过程中遇到的算力与成本、创新与安全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极具价值的解决方案。
智能驾驶
从技术自信到用户信赖
技术无论多么先进,若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终究是空中楼阁。当前,用户对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不了解、不信任”的痛点依然普遍存在。赛力斯集团副总经理胡旭一语中的:“用户的信任度不够,主要是因为用户对这个系统不了解,或者了解的程度不够。”
要搭建起这座“信任之桥”,透明化是第一块基石。胡旭认为,行业需要权威的测评规程,向用户清晰地解释“五星安全包含哪些工况,背后的测试逻辑是什么”。
更进一步,他提倡邀请用户深度参与到测试和车辆终检环节中来,“用户参与程度越高,他放心程度就会越高,信任度也会越高。”
这种透明化的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术验证和算法优化。来自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的张振兴总监印证了这一点。他表示,AI-SAP评价规程中覆盖的34个严苛应用场景,特别是在“中强大雪”和城市“恶意加塞”等极端工况下的测试,能极其精准地反哺算法优化。通过这些测试,团队得以加强雷达在恶劣天气下的感知权重,并提升算法对其他交通参与者转向意图的预判能力,从而极大增强了车辆的“防御性驾驶”能力。从权威的评测,到用户的参与,再到技术的迭代,一条从技术自信走向用户信赖的通路正愈发清晰。
全球化
以体系化能力护航中国汽车出海
在国内市场“卷”出新高度的同时,走向全球是重庆车企的必然选择。然而,出海之路并非坦途,不同国家的技术法规壁垒、复杂的本地化适配需求,都是必须攻克的难关。
对此,招商车研的闵照源书记介绍了其作为“护航者”的体系化能力。他指出,招商车研正通过三大能力为车企出海保驾护航:一是构建“全球法规协同服务平台”,提供“一国一策”的合规方案,显著缩短准入周期;二是在东南亚等地搭建“海外实地测试和适配化”团队,帮助车辆适应当地交通环境与数据合规要求;三是打造“技术标准与认证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互认,帮助中国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引领”,以标准输出实现技术溢价。
这支“远征舰队”的后援,还包括招商局在国际贸易、物流、海外园区、金融等领域的广泛资源,最终形成“贸易仓检融一体化”的汽车出海综合服务方案。这表明,重庆汽车产业的出海,已不再是单打独斗的产品出口,而是以平台和生态为支撑的体系化远征。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