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侃车|固态电池临近窗口期 重庆能否把握产业良机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白麟

2025-09-02 11:58

2025年的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被一种“临界点”的氛围所笼罩。聚光灯的焦点,正从对续航里程的狂热追逐,转向对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全固态电池的最终争夺。

目前,蔚来汽车搭载150kWh半固态电池包的ET7车型已在路上验证着超长续航的可能;日本丰田则反复重申其颠覆性的“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的全固态电池计划。而在产业的另一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电池巨头虽未大张旗鼓,但其内部关于2027年小批量生产、2030年规模化应用的研发军令状已是公开的秘密。

种种迹象表明,固态电池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实验室探索后,其产业化的窗口期正加速到来。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在新能源浪潮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地区而言,这都是一个不容有失的核心板块。在这场决定未来的技术卡位战中,重庆能否精准预判、果断布局,把握住这次千载难逢的产业良机?

▲2025年5月22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两江新区展馆,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展示其研发设计生产的固态电池。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技术临界点推进规模化应用

固态电池的概念并非新生事物,其基本原理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法拉第的研究。然而,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始终是象牙塔中的“屠龙之技”,受困于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固-固界面接触性差两大核心难题,无法与成熟的液态锂电池相抗衡。

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材料科学的突破,特别是对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这三条技术路线的深入探索,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之路才真正迎来了曙光。

如今,业界正站在技术成熟的临界点上。首先,核心材料性能实现关键突破。

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例,其离子电导率已能达到甚至超过传统液态电解液的水平,彻底打破了固态电池性能的底层瓶颈。尽管其对空气和湿度敏感的问题依然存在,但通过材料改性、包覆和优化生产环境,该问题已在实验室和中试线层面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工程化解决方案日益成熟。针对固态电解质与电极之间因刚性接触而产生的界面阻抗问题,产业界已开发出多种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引入原位固化、软质界面缓冲层、优化电池压力结构等方式,极大改善了离子在界面间的传输效率和循环稳定性。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等中国企业交付的半固态电池,正是通过“固液混合”的过渡方案,率先验证了这些工程化思路的可行性。

最后,头部企业纷纷迈入中试和试生产阶段。无论是美国的QuantumScape、Solid Power,还是中国的赣锋锂业、国轩高科,都已经建成了百兆瓦时(MWh)甚至吉瓦时(GWh)级别的中试生产线。这些产线不仅在验证400-500Wh/kg超高能量密度的实现路径,更在探索与现有锂电池产线兼容的、低成本的规模化制造工艺。当良品率、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这三大工程化指标达到商业化要求时,固态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大门将正式开启。综合各大主流厂商的规划,2027年将成为全固态电池小批量装车的重要节点,产业革命即将到来。

四强争霸中的战略机遇

固态电池的巨大潜力,已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围绕技术、资本和供应链的竞赛。目前,全球已形成美、日、韩、中四强争霸的格局,各大阵营通过“整车厂+电池初创公司”的深度绑定模式,加速技术迭代和产业锁定。

美国阵营以技术创新为矛,QuantumScape(大众汽车支持)、Solid Power(福特、宝马支持)等初创公司在技术路线上大胆探索,目标直指“颠覆式”的全固态技术,并借助资本市场获得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日韩阵营以产业巨头为主导,丰田手握上千项固态电池专利,试图凭借其深厚的材料学积累和精益制造能力,复制其在燃油车时代的辉煌。三星SDI、LG新能源等韩国企业则依托其在消费电子和传统锂电领域的优势,稳步推进,计划在2027年后量产。

中国阵营则呈现出“巨头引领、百花齐放”的特点。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作为行业领军者,凭借其强大的研发投入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在硫化物等关键路线上进行重点攻关。与此同时,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赣锋锂业、国轩高科等一批创新企业则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在半固态路线上率先取得商业化突破,为全固态技术的最终成熟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和市场数据。

在这场全球竞赛中,中国的战略机遇在于“体系化优势”。不同于在液态锂电池时代从追赶到超越,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从一开始就与全球前沿保持同步。其机遇主要包括:

庞大的国内市场牵引。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为固态电池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应用场景和迭代空间。整车厂对更高续航、更安全电池的渴求,将是技术创新的最强驱动力。

完善的现有产业链支撑。从上游的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到中游的生产设备、制造工艺,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成本最优的液态锂电池产业链。固态电池的许多环节可以基于现有体系进行升级改造,这将极大缩短中国的产业化进程并降低成本。

国家层面的战略协同。中国已成立由政府牵头,集结了宁德时代、比亚迪、整车厂及科研院所的“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CASIP),旨在整合全国之力,攻克核心技术,构建统一的供应链标准。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在应对长周期、高投入的颠覆性技术时,具有独特优势。

▲位于璧山区的重庆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刚下线“刀片电池”通过空中的传送带被送往检测工位。(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重庆的“王牌”与“考题”

在全国固态电池产业布局的大棋盘上,重庆近期的几步落子,显得尤为精准和关键,为其赢得了抢占产业高地的“王牌”。

目前,重庆两江新区正在建设国内最大固态电池生产基地,锂业巨头赣锋锂业则将其规划中全球最大的固态电池生产基地和研究院放在重庆。行业传闻,比亚迪也计划在重庆璧山建设其首条20GWh的固态电池产线。这些项目的战略意义重大,它让重庆在固态电池这一新兴赛道上,直接拥有了全国乃至全球最顶尖的产业化能力和技术策源地,实现了对其他竞争对手的“换道超车”。

▲2025年5月20日,位于两江新区龙盛新城的重庆赣锋固态电池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工作人员在pack产线作业。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重庆拥有长安汽车、赛力斯等全国顶级的整车企业。长安汽车宏大的新能源转型计划,意味着未来数百万辆级的先进电池需求将优先在本地释放。这种“主机厂就在身边”的优势,为固态电池的研发、验证和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最直接、最稳定的市场拉动,这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

尽管手握“王牌”,但重庆的固态电池产业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其挑战同样现实而紧迫。

与常州、合肥、深圳等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相比,重庆在传统锂电池的上游关键材料(如电解质前驱体、特种添加剂)、中游核心设备制造以及高端研发人才的储备上,产业生态相对薄弱。围绕赣锋、比亚迪这两大核心项目,如何快速构建起一个高效、低成本的本地化供应链体系,是重庆面临的首要考题。

重庆在新能源领域的扶持政策,过去更多集中在整车推广、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电池回收等应用端。面向未来,需要制定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政策,精准“滴灌”固态电池的研发、中试、材料验证和人才引进等核心环节,拿出类似合肥投资蔚来的魄力和常州深耕产业链的耐力。

重庆的破局之道,不应是弥补传统锂电产业的短板,而应是扬长避短,围绕已经到手的“王牌”,集中全部资源,打造一个全新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固态电池产业新高地。

一方面,重庆应以赣锋和比亚迪两大项目为“磁极”,出台专项政策,吸引全球顶尖的固态电解质、硅碳负极、锂金属负极等关键材料供应商落户重庆,在项目周边形成一个“研发-材料-制造-应用”的垂直整合产业园区。

同时,本地应借鉴合肥模式,设立市级固态电池产业引导基金,不仅服务于龙头企业,更要用于投资和孵化本地及全国的固态电池初创企业和科研团队,形成“龙头引领、众星拱月”的产业格局。

此外,重庆还应依托赣锋固态电池研究院和重庆本地高校(如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共建固态电池产业学院和重点实验室,通过订单式培养、项目制引进等方式,为产业的长期发展储备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浪潮已近在眼前。重庆凭借其强大的市场纵深和关键项目的战略引入,已经在这场竞赛中抢占了极其有利的身位。未来几年,将是决定其能否将潜力兑现为胜势的关键时期。若能精准施策,补齐生态短板,重庆完全有能力在这场能源革命中,为自己赢得一张名为“中国固态电池之都”的崭新城市名片。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陈钧 主编:曾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